檫树枝枯病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3 14:41:47

1 檫树枝枯病研究概况

1.1 檫树概况

檫树,属于樟科(Lauraceae)檫木属(Sassafras),是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全属仅3种,间断分布于东亚和北美,其中檫木(Sassafras tzumu)特产中国大陆。檫木又名檫树、黄楸木,其木材为优良的造船材、室内装修材及家具用材。檫树树形优美,秋叶变红,也是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1]。檫树是喜光、深根性树种,适宜在土层深厚、通气以及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垂直分布在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适生于年均温12.0-20.0℃,绝对最低温度不到-10℃。多分布于山地及丘陵坡地的中部至下部及坡麓。王馨、杨淑桂、余芬等曾从檫木形态解剖特征、遗传选育与繁殖技术、檫木的生态学特性、檫木栽培与造林技术及其常见病虫害及防治五个方面综合介绍了关于檫木的研究进展[2]。周佑勋、段小平、肖东玉则通过樟树、檫树、闽楠三种植物的对比,对檫树的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进行了实验探究[3]。郭海燕、郭可亭发现檫树种子的较好储藏方法是:将浆果洗净果皮,和砂子混合后,深埋于土壤中,第二年春夏之交再取出播种。同时檫树种子采集后直接播种的发芽率较高[4]

1.2 枝枯病研究概况

枝枯病属于枯萎病类病害,枯萎病(blight)亦称疫病。由真菌或细菌引致的植物病害,发病突然,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花、果、茎或整株植物的死亡。生长迅速的幼嫩组织常被侵袭。大多数重要经济作物均受一种或多种疫病感染。疫病可影响花、叶、芽包、幼苗、小枝、茎(藤)及顶梢。绝大多数枝枯病的发生与真菌侵染有密切关系,能够引起枝枯病的真菌种类也有很多。

  1. 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其中包括乌饭树拟茎点霉(Phomopsis vaccinii)引起的蓝莓枝枯病,受害蓝莓的嫩枝上形成褐色的病斑,引起嫩枝的枯死,后期嫩枝变褐,在病斑处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器,枝条上的心芽受病菌侵染后变褐坏死。显微镜下观察该真菌,其分生孢子无色,单孢,椭圆形或线性。分生孢子梗多数单梗,无色,丛生,顶端着生单个分生孢子[5]Phoma glomerata引起的牡丹枝枯病,在 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粉白色,气生菌丝致密,短绒毛状,菌落背面粉白色。分生孢子较小,无色或浅褐色,单胞,圆形至椭圆形,多数内含 1 ~ 2 个油球[6]。芒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引起的芒果枝枯病[7],以及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引起的桃树枝枯病,该菌在PSA平板上菌落灰白色,绒毛状。后期平板上形成黑褐色子座,分生孢子器黑色,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分生孢子单孢,无色,梭形或线形[8]
  2. 间座壳属(Diaporthe):其中包括Diaporthe nobilis引起的梨枝枯病[9]和越橘间座壳(Diaporthe vaccinii Shear)引起的核桃枝枯病,在PDA培养基中培养,其菌丝初期呈乳白色,气生菌丝发达致密,后期逐渐转为灰黑色,孢子无色单孢,线形或椭圆形含油滴[10]
  3. 帚梗柱孢属(Cylindrocladium):Cylindrocladium canadense引起的蓝莓帚梗柱孢枝枯病[11]。其分生孢子无色,直圆柱型,两端钝圆,无隔膜或具1隔膜,分生孢子梗末端囊泡梨形至球状。在PDA上培养7天左右后开始产生厚垣孢子,呈红褐色。
  4. 镰孢属(Fusarium):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引起的辣木枝枯病,发病症状是辣木茎干表面周围呈黄褐色,随后发病部位表现出水渍状病斑[12];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木贼镰刀菌菌落近圆形,菌丝初期呈白色绒毛状,后期呈浅黄色,分生孢子顶胞钩状,3~5个隔膜,厚垣孢子呈球形,在菌丝间串生。
  5. 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聚多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ydowiana)引起的枇杷枝枯病。该菌在PSA上菌落白色绒毛状,生长旺盛,具轮纹,背面蜜黄色。约7天后后产生黑色小团状子实体,分生孢子5细胞,梭形或纺锤形[13]
  6. 二孢属(Lasiodiplodia):有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引起的蓝莓毛色二胞枝枯病[14]和桉树枝枯病[15],该菌初期菌落呈白色,背面同色;菌丝体较稀疏,边缘整齐,呈放射状,无色。后期菌落呈灰褐色,背面黑色,成熟菌丝具隔膜,褐色,气生菌丝发达,在培养条件下不产生子实体。以及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的白木香枝枯病,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极快,初期菌落为白色,以后逐渐加深而成为黑褐色。气生菌丝发达,老化菌丝有分隔。分生孢子初无色,成熟后变成茶褐色,中央有一隔膜,呈椭圆形[16]
  7. Neofusicoccum属:有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引起的核桃枝枯病[17],该菌在PDA培养基平板长势较快,形成圆形或者近似圆形的菌落。菌落的气生菌丝发达,菌丝有隔,边缘整齐,菌落初期颜色由白色转变成灰黑色,3周后变成黑色。该菌在PDA培养基中培养25 d左右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似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分生孢子近似椭圆形,单孢子,壁薄,颜色透明,无隔。
  8.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有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岗梅枝枯病,岗梅茎部发病时枝条首先产生较小的褐色病斑,褐色病斑逐渐变成深褐色并有增大趋势,进而枝条上的叶片凋落,枝条干枯,严重时导致整株枯死。分离得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初期白色,5 ~ 6 d 后变为灰色,15 d后变为黑色,气生菌丝较发达。光照培养20 d后,菌落上可见黑色颗粒状分生孢子器[18]
  9. 小丛壳属(Glomerella):有隔孢丛壳菌(Glomerella septospora)引起的猕猴桃枝枯病[19]

关于樟科植物枝枯病的相关报道,目前有文新、宋力报道的肉桂枝枯病,他们通过病原物的分离鉴定确定了病原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c),同时肉桂枝枯病的成因与肉桂泡盾盲蝽也有关,后者吸食肉桂枝条的汁液,造成大量微小伤口,并携带该菌,是有效昆虫传媒,使肉桂枝条容易被该菌侵染,造成皮层坏死,引发极严重的枝枯病[20]

1.3 檫树相关病虫害研究概况

关于檫树相关病害的报道,汪爱平、李伯瑾、贺正兴曾于1983年发表过关于檫树叶斑病的研究,他们通过病害发生情况以及病害症状的调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确定了导致檫树叶斑病的病原物为钓樟生尾孢(Cercospora lindericola Yamamofo),并通过病害发生规律调查进行了相关药剂防治试验。实验得出用多菌灵和波尔多液喷晒防治效果不明显,叶斑病的防治还需进一步研究[21]。在2012年,郭相亿发表了关于檫树桑寄生病害的研究,根据调查,在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檫树桑寄生病害为桑寄生科桑寄生属的桑寄生,通过桑寄生病原特征和病害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防治意见[22]。舒培林、杨楚浩、吴麓蓉则报道过7月三伏天檫树发生的日灼病,提出这是一种因高温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通过观察得出防治日灼病的主要措施是营造混交林,合理密植,加强抚育管理,对已经感病的檫木及时截杆[23]。在檫树有关的虫害研究方面,一般银杏大蚕蛾对檫木的危害较为严重,檫木树叶大量被蚕食后容易引发干腐病等[24]

2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