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地流转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保障粮食安全就是保障国家安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就会面临新的威胁与挑战。如今新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粮食安全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许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重要性、粮食安全与土地流转关联性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以便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粮食安全; 土地流转; 非粮化;
一、文献综述
(一)粮食安全概念
1、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
1972年-1974年全球爆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粮食危机,各粮食主产国和地区接连发生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粮价猛涨,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遭受了粮食短缺。为此,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食品”。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粮食储存量在同一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这个范围内,才达到粮食安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为此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能够提供给所有人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生态安全的粮食”这一概念,涉及到了粮食供应、粮食质量、粮食结构和绿色粮食这四个方面,是较为详细的解释。
2、粮食安全概念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业的发展,粮食安全的概念也越发完善。为了更好的衡量各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情况,FAO在2013年发布了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四个维度可供量、获取粮食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利用以及脆弱性和稳定性。为了解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学者王强(2014)根据这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得出此套评价体系既注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又强调了人们对粮食的获取能力及粮食市场的稳定性,比较系统、全面,而且较为适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学者祝滨滨(2010)从粮食库存消费比、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总供给量、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自给率(粮食产销比)、粮食产量波动指数、居民营养状况、粮食市场供应体系效率、贫困人口数量等9个指标详细的总结了适合我国的评价体系,并指出粮食安全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安全指标必须与时俱进。刘振伟(2004)则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将概念数值化,提出了衡量我国粮食安全的五个"不低于“标准:粮食自给率不能低于95%,储备率不能低于18%,人均占有量不能低于400公斤,实际农田总面积不能低于16亿亩,而粮食耕地面积不能低于16.5亿亩。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