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不同专业的角度,对化感作用的定义和作用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化感作用能影响植物的萌发、生长、分布和繁殖,在群落演替、植被恢复、优势种形成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化感作用的强弱是通过化感指数来衡量的,与化感作用的浓度、种类、受体植物的种类和环境等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化感物质释放到环境中重要有5种方式:雨雾淋溶,自然挥发,根系分泌,植株分解,种子萌发和花粉扩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释放的化感物质影响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就是在生理生化过程中产生影响,即是化感作用的内在机理。化感物质对植物体产生作用不仅有植物间的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因子,还有周围环境及大尺度的范围内的气候、温度等施加作用。因此,化感作用的机理常与植物呼吸的新陈代谢、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光合作用、生长调节、核酸和蛋白质的新陈代谢等方面相联系。化感物质对植物体产生作用不仅有植物间的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因子,还有周围环境及大尺度的范围内的气候、温度等施加作用。因此,化感作用的机理常与植物呼吸的新陈代谢、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光合作用、生长调节、核酸和蛋白质的新陈代谢等方面相联系。
关键词:化感;作用;植物;联系
一、文献综述
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问题,早在2000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就认识到植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公元前433-533年的北魏时期,这种相互间的化学作用被记录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1937年Molisch根据研究发现苹果生长过程中释放的一些挥发性物质能对周围其他植物造成影响,因此,他将这种一种植物在生长中通过释放化感物质而对周围植物的生长造成有利或有害影响的现象称为化感作用(Reigosa et al.,2006),在之后的相关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1975年E.L.Rice根据Molisch的原始定义,并结合自己在植物化感作用领域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将化感作用定义为植物或微生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周围环境中,而对其他植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地有害作用,1984年Rice在《Allelopathy》第二版中将化感作用的定义进一步阐释为: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周围其他植物或微生物产生有理或有害的作用。一些学者更倾向于把不利的影响看作是化感作用(Lambers et al.,1998)。Harper (1994)也认为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植物在被浓缩、萃取和消化后能产生或释放一种对周围其他物种生长不利的物质。但是化感作用不应该仅限于抑制作用,还应包括促进作用。1998年,国际化感协会(IAS)将化感作用的定义总结为:植物、微生物、真菌和病毒的化感物质(次生代谢产物)对生物系统(不包括动物)和农业产生的正和负的过程都称为化感作用。自毒作用(Autotoxicity)也是化感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化感作用还是植物在进化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利环境的抗逆性适应机制(孔垂华等,2002;吴爱平,2008)。
化感作用能影响植物的萌发、生长、分布和繁殖,在群落演替、植被恢复、优势种形成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孔垂华,2003)。化感作用的强弱是通过化感指数来衡量的(李美等,2010),与化感作用的浓度、种类、受体植物的种类和环境等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曹子林等,2011)。孔垂华对化感作用应符合的几个条件进行了总结与阐明:产生相互影响的化学物质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主体和客体皆为植物;对周围植物生存造成影响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通过不同途径释放的。
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不同专业的角度,对化感作用的定义和作用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Wardle et al.(1998)认为,化感作用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对临近植物释放一些化学物质而产生干扰的过程。Inderjit et al.(2003)将化感作用成为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和生殖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Suikkanen et al.(2004)认为化感作用是植物释放胞外化合物而对其他微生物产生影响的现象。
1 化感物质的类型及释放途径
Whittaker and Feeny(1973)首次提出植物化感物质(Allelochemical)这一概念,化感物质是研究化感作用的核心(赵福庚等,2004)。在植物中被发现的化感物质主要来自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简单,分子量小,很多是水溶性的(Wetzel and Howe, 1999;黄卫安等,2007)。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