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单亲家庭的数量激增。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单亲家庭数量明显增加。经合组织(OECD)2011年4月发布的报告称,25.8%的美国孩子由单身父母抚养,而其它工业化国家单亲抚养孩子的比率平均为14.9%。爱尔兰和新西兰单亲抚养孩子的家庭比例也在2成3以上。 据BI报道,有调查发现,美国41%的孩子的妈妈是未婚妈妈,而32%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数十年来,美国的单亲家庭数量不断增加。24%的孩子主要和妈妈生活在一起,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增加400%,8%的孩子主要和爸爸生活在一起,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增加900%。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使得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社会化研究在西方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 早在 19 世纪 90 年代中期, 美国的社会学著作中就已经出现了“社会化” 的想法。弗洛姆认为, 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延续就必须做的事, 它是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墨森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态度、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学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及怎样接受别人的爱。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儿童时期社会化最为重要。它是人生最初阶段的社会化,将为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如果个体实现了较高程度的社会化,就会在人生旅途上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更好地实现理想的自我;相反,在儿童时期未能学习、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即不会爱别人,不能同别人合作等对社会适应能力差,则会影响以后的社会化过程。
在对单亲家庭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多数学者侧重对单亲家庭儿童生长发育的研究,少数学者侧重对单亲家庭父(母)的影响研究。总体上说,调查研究结论一般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单亲家庭的“无影响论”另一种是“有影响论”。无影响论的代表有 Blechman(1982),经过长达40年的研究,他并未发现单亲抚养的儿童会存在心理调适障碍。 Bernard和 Nesbit(1981)认为,离婚作为解释精神疾病等的因素是极不可信的,没有理由说明离婚家庭儿童比完整家庭儿童能够更易存在心理障碍。 Lowery和 Seetlle(1985)认为,离婚似乎会引起一系列问题,但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前苏联学者R.M.M NHBKOBCKNNR(1981)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Stober(1983)认为,严重的精神疾患更多的是发生在不和睦的完整家庭而不是在离异家庭。在多数情况下,儿童性格变异的发生不是在离婚家庭,他们性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父母婚姻过程中的冲突(Luep-nitZ,D.A,1979)。
2、国内研究
而在我国对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却显得不够明确和清晰。在《人口学辞典》中定义单亲家庭为:“家庭中夫妻缺一,即子女有母无父或有父无母,称之为单亲家庭,这种家庭是缺损家庭的特殊形式。”在《家庭社会学》中,单亲家庭定义:“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子女共同组成的生活联合体。”
目前国内对于单亲家庭尚未有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多数侧重于对离婚后果的分析。在诸多的文献当中,又侧重离婚对于子女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在心理因素分析方面,包括离婚对子女的认知水平、智力发育、心理适应以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在所有对子女的影响分析研究中,都明显表现出负面影响,即离婚对于儿童学习,儿童心理,儿童性格,儿童社会性发展都有着消极的影响。
而我国对于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内容的单向性。只着重研究家长对儿童的影响,而忽略了儿童自身的一些问题和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因此,这些研究的不足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