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拼团模式的分析与探究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络团购的消费模式已经得到消费者以及市场的认可,但随着电商初期的流量红利的消失,移动流量越来越受到各大电商平台的重视,随之而生的便是一种带有社交属性的团购模式——拼团模式。拼团模式自出世以来发展速度就令人惊叹,短短几年内各大电商巨头纷纷上线拼团模式。但近几年拼团模式发展速度稳定下来后,却接连不断的出现各种问题。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主打拼团的拼多多投诉量跃居行业第一,高达13.12%,每年高达几百万起。这一起起投诉的背后揭露出了拼团管理,商品质量等等出现的问题。本文着重于拼团模式的历史发展历程、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以及解决途径,探讨拼团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商; 拼团; 社交
一、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
早在1972年,Webster和Wind就开始从政治学角度研究团购,将团购视为联盟来研究。他们的对团购进行了最初的定义,而定义的关键是购买中心,即那些加入团购的个人或群体,他们共同进行购买决策,拥有共同的目标,并共同承担决策带来的风险。这种团购受到个人,组织,环境诸多方面的影响。
Kauffman(2001)是最初开始关注网络团购的学者之一,在网络团购兴起之初一直到美国B2C网络团购衰退阶段,都积极参与了研究。他的研究包括从最初的现象解释一直到对这种机制分析,他所提出的影响网络团购成立的三要素论:价格、周期、需求外部效应,一直被众多后来学者引用。Kauffman提出网络团购存在正向参与外部效应(Positive Participation Externality Effect)、预期价格下降效应(Expected Price Drop Effect)、结束效应(Ending Effect)、启动效应(Start Effect)四种影响效应。参与竞拍的消费者下单量显著并积极地影响其他新参与者。此外,当每次团购快结束时,加入团购的消费者会有明显增加,此时消费者对于最终价格越能精确预测,其不确定性也会降低,从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
Liu和Sutanto(2012)以北京最著名的一个团购网站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500个小时的每小时内的订单量,发现用户每小时的参团时间跟订单数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并且,在团购开始的第一个半天,订单量对新用户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证明了网络团购用户还存在着“羊群效应”,在团购正式开始时,用户会先观察其他用户的行为并进行效仿,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
Hsiangchu Lai等(2010)研究了用户决策制定、感知公平和用户满意三者的关系,发现用户感知到的价格公平、过程公平与用户感知到的价格满意正相关,感知公平、价格满意和购买意向正相关。此外,用户自身情感忠诚度倾向也显著影响了用户满意度。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