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摘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骨质疏松症愈来愈成为困扰中老年人的疾病之一。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很多,如遗传因素、免疫功能、钙剂的摄入、运动与饮食等,进行骨质疏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有很多,有必要将各个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切实了解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此综述选取了一些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外人群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研究、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研究。总结以往的研究,中国骨质疏松在全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女性较男性更易患骨质疏松症,尤其是绝经后更易发生,并且年龄越大,体重越轻,身高越矮,体重指数越低,越易发生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更可能较低。
关键字:骨质疏松; 流行现状; 影响因素; 综述
一、文献综述
(一)骨质疏松定义及其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由于骨密度在不同人群中呈现地区差异,目前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自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适合白人妇女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2.5标准差以上或减少30%以上即诊断为骨质疏松症,M-2.5S),1999年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根据国内情况也制订出了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骨密度值低于当地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2.0标准差或减少25%以上即诊断为骨质疏松症,M-2.0S)。但目前国内仍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来确定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密度T值是一个相对的数值,临床上通常用T值来判断人体的骨密度是否正常,其将检测者检测所得到骨密度与30-35岁健康年轻人的骨密度作比较,以得出高出( )或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差数
(二)骨质疏松症流行率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习惯不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亦不同。。2006 年我国统计显示,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9. 8%,超过9000 万人[17]。有国内研究者[1]调查得出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6.1%,其中男性11.5%,女性19.9%;另一研究团队[2]进行了中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得出:中国 4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总体患病率 13.2%,其中男性 11.8%,女性 1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lt; 0.05);随年龄增加,男性及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逐渐增加,男性增长则相对平缓,女性进入 50岁后,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此期的患病率快速增长可能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加、骨转换明显增加、骨丢失加速、形成骨的快速丢失有关;男性人群中近5年(2008年-2013年)的患病率较5年前(2000年-2007年)明显增加,女性人群中近5年的患病率较5年前明显减少,这可能与男性运动量减少、雄激素水平降低、吸烟、饮酒、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不合理,而女性人群因随着生活水平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依从性好而患病率下降有关。这些研究均提示中国为骨质疏松高发地区,开展骨质疏松宣传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此外,虽然女性患骨质疏松症几率更大,但是也不应忽视男性在近几年患病率也不断增高,需要引起更大的重视。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