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快节奏的生活带到了一个极端,忘了停下脚步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忘了去感悟自身的价值。人们被巨大的城市包围,却迷失在自己的世界。本次系列组图将以摄影作为反思的媒介,通过观察城市与人物之间的联系,结合城市光影美学线条,表现人物情绪故事,引起人们对当今城市生活状态的关注,也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在匆忙无序的生活中寻找自己。抓住身边瞬间的精彩。通过纪实手法,主要以抓拍的手法更加生动的方式来描写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以此来引导更多观众密切关被描写对象,并产生全新、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表达形式。其不仅能够将艺术价值充分突显出来,也能够表达出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
对于如何捕捉城市中瞬间的精彩,杨惠婷在《布列松镜头下的本质之美》[1]中指出“决定性瞬间使布列松拍摄的照片不存在任何的矫揉造作,他总能抓住最精彩的一瞬间,那一瞬间具有不可复制性,错过了便很难再有,所以他会选在最精彩的那一秒迅速找好机位并按下相机的快门。他在全国各地行走,去捕捉生活中的瞬间,这不是一种盲目的拍摄,他在拍摄前就已经计算好了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景,找到了合适的机位,然后再去按下快门,他所捕捉到的瞬间是真实与美的统一。瞬间的获取绝不是不停地按下快门所希望获得的偶然性,也不是追求前期拍摄的随意性而寄希望于后期的修改。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更多地带有一种必然性,他所拍摄的照片是经过思考后的拍摄,他在拍摄前就已经在脑海中进行了构图,所以他呈现给观者的照片几乎不用经过修饰,使照片呈现出一种经过凝练的原始性,赋予照片更加深刻的意义,因而他是一个绝对优秀的目击者。他拍摄照片的高度又不会只停在记录层面,他使摄影更加具有艺术性,照片的真实性与感染力也对人们的生活和更加具有艺术性,照片的真实性与感染力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形式美感,又具有故事性、情绪性和质朴性。
张乃千在《浅谈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意义》[2]中说:“没有任何能力可以让其重来。迅速地到达现场,提前做好相机的调整工作,在最好的瞬间按下快门完美捕捉,这就是“紧迫性”对摄影师的要求,这不光考验摄影师对相机的熟悉程度,摄影师是否能够珍惜瞬间也是重要的因素。其次,有些运动状态并不是随意捕捉某个瞬间就可以“交差”的,运动中的事物一定会有一个最巧合、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瞬间,这些瞬间同样转瞬即逝,摄影师对时机的瞬间把握和足够敏感成为“准确性”的要求。最后,人们对“速度”的理解可能局限在快速按下快门,在快速运动中的拍摄对象如果没有足够的快门速度是捕捉不到最好状态的,但在有些环境中,例如拍摄日出日落的精彩瞬间就不需要把“速度”放在首位考虑。这三个要素不是拍摄的死板套路,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特别是紧急状况的拍摄中给大脑反射的时间可能是甚微的,有时行动甚至是习惯和身体记忆驱使的,但这些都是在长年累月的堆叠后得到的宝贵经验,摄影师对“决定性瞬间”的捕捉和选择其实就是在这三个基本品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三个基本品质也是检验镜头下的画面能否称得上“决定性瞬间”的重要元素。
杨健在《街拍的直击与自我博弈》[3]中说:“巴黎是摄影的诞生地,也是摄影街拍的诞生地,甚至还出现在印象派画家卡米耶·毕沙罗的“蒙马特大街”系列中。这之前和城市街道有关的绘画,虽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但有影响力的则是来自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如反映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以及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体现中国宋代经济繁荣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成就西方无数摄影家的街拍,是以一种对社会现实观察的角度,在活力喧嚣而复杂的、由农业文明转为工业文明的空间之中,将镜头与人造自然和不同时代的人与事,进行的智慧性对话;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独见与偶见;是充满不确定的对心象寻找的焦虑、迷茫与视而不决的徘徊或意构的预判,在识见与瞬变中的妙裁。街拍体现出摄影瞬间的本体特征与多元的认知,从尤金·阿杰特冷峻客观寂静的巴黎,到罗伯特·杜瓦诺平民化伤感的《诗意的乞讨》;从薇薇安·迈尔零距离地记录历史也隐秘地记录自我,到决定性瞬间所呈现的不同生活常态;从布拉塞对巴黎城市多元质性的夜晚视角,到罗伯特·弗兰克超出街拍的范畴,对标榜繁荣但名不符实的民族质疑;从胡武功呈现质朴生活的“做俯卧撑看书的孩子”,到安哥在广州街头对改革开放变化的见证,或乔尔·迈耶罗维茨那张“一个男子躺在地上,另一个男子拿着锤子跨过他倒在地上的身体,同时一群好奇的人看着这一切”的“人性”追问。其间所蕴含的自我博弈,展现出街拍的不同年代、不同文化或不同地域所呈现的不同识见。不同地域环境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图形设计观。不同地域环境影响下,人们的宗教、文化、传统不同,表现在图形设计上也有明显的区别。现代欧美的图形设计注重加强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发挥图形符号在竞争中的商业价值,在表现上夸张、幽默。”
郑忠民在《街头摄影的魅力及思考》[4]中指出:“有人认为街头摄影是纪实摄影的一个分支;也有人认为街头摄影应隶属于艺术摄影。其实,它们之间存在互涉的关系——街头摄影本身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有的街头摄影甚至很有观念性,能与观念摄影搭上边呢。街头摄影与新闻摄影的目的、功用、拍摄方式、传播渠道等都不同,但在街上确实能拍到突发的新闻照片。街头摄影包罗万象,街上的任何事物皆可入镜。街头的画面中不一定要有人,但拍下的景物处处显示出人的痕迹,从这些痕迹中可以看出一地的社会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水平、本土文化特色等。随着时间的流转、空间的变迁,街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过往的影像就成了人们记忆的对应物,影像因此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华威在《“扫街”进行时— 街头摄影,视觉的探险》[5]中提到:“对于“扫街”,不同的摄影人群有不同的看法。新闻摄影记者普遍认为扫街的针对性不强,收获比较小,有费时费力之嫌;而对于热衷于纪实摄影的广大影友来说,“扫街”则成了他们收集“日常影像碎片”的一种习惯,也是他们最为开心的一种摄影方式。其中不同的拍摄方式,街头景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街头摄影自身的难度.”因此“扫街”也成为锻炼摄影师拍摄技能,提高摄影师识别能力、反应能力,在瞬间把握影像、驾驭画面影像元素等综合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拍摄活动。
聂槃在《顾铮:“日常摄影”不应仅仅是一种“日常应酬”》[6]中说:“作为一种更具分享可能性的“日常摄影”实践,它是一种生活实践,也可能发展成一种新形态的纪实摄影实践。“日常摄影”实践有可能是一种艺术实践,这要看实践者的自我定位与社会意识、生活态度。因此,它可以在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前提下,并且在进一步推动社群关系的建立与建设上发挥某种作用。通过摄影的分享与共识(一种对于摄影在社会建设方面所具有的能力的共同认知),来致力于建立基于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人际关系与社群联系,可能是“日常摄影”实践所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潜能。当然,如果认识更深入一些的话,那么在有些人那里,作为日常生活实践的摄影与作为纪实摄影实践和艺术创作实践的摄影也许根本无从分开。”
沈诗琪和骆玮在《浅谈光影在摄影表现力中的应用》[7]中说:“在摄影中,光影与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论什么作品,都以完美呈现主体物的造型为主要目的。光影使拍摄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阐释物体的造型,光影呈现出的完美瞬间是不可复制、不可重复的。光影代表明暗关系,这种关系错综复杂。只有运用好这种关系,才能使摄影作品呈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光影造就了空间感,它所构建的黑、白、灰关系直接影响被摄物体的形态、空间感和色彩呈现。对于任何摄影作品,光影都是画面的基础。不同物体对于颜色的反射,使人们可以看到光影的不同质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可以感受到摄影作品的深度。无论是自然光线还是人造光线,在合理运用的情况下,都能很好地渲染气氛,烘托主体,表达事物和人物的特点,更能使欣赏者身临其境。”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关中鞋垫刺绣的传承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论拙政园的“声景”环境设计手法的当代价值文献综述
- 丰子恺漫画中的儿童观对于儿童教育的启示文献综述
- 作品:《岁月的梦》(作品类型:油画 尺寸:80cm×100cm);综述:毕业作品《岁月的梦》创作随想文献综述
- 作品:《印象之城》(布面油画,80cm×100cm);综述:毕业作品《印象之城》创作随想文献综述
- 作品:行书曹操气出唱三首(书法,纸本,80cm×231cm);综述:米芾行书笔法浅析及其启示——毕业作品《行书曹操气出唱三首》创作综述文献综述
- 创作:行书晏几道词抄(书法,纸本,100cm×230cm);综述:清婉端丽 俊逸秀美——《行书晏几道词抄》创作综述文献综述
- 创作:凤箫吟(工笔画,纸本设色,34.5cm×138cm×4)综述:浅谈当下艺术影响下的工笔画——毕业作品《凤箫吟》创作感言文献综述
- 创作:藏族婚礼(油画,亚麻布,80cm×140cm) 综述:毕业作品《藏族婚礼》创作综述文献综述
- 创作:八仙图 (布面油画,80cm×100cm)综述:人物油画的表现方法及情感表达 ——毕业作品《八仙图》创作随感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