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西游记》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1 15:23:43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西游记》为例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东尼·博赞《启动大脑》《思维导图》《快速阅读》等著作的发表,“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逐渐被人熟知,又因其便于记忆、交流等特点获得了众多国家教育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认可。在美国,自1992年起思维导图就被美国许多州应用于学校教学中,如密西西比州、得克萨斯州。到2004年,美国全国范围内已经有约4000个学校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维导图法。[1]国外德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思维导图教学。

在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方面,Maria Noonan[2]认为思维导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保留信息、整合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技能的策略,方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专业实践所必需的关键信息。Harry Stokhof、Bregje de Vries、Theo Bastiaens、Rob Martens[3]经过实验证明,思维导图可以被教师运用于课堂中,共享思维导图中的可视化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核心课程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Bulquees Ismail Abdul Majid Daghistan[4]通过探讨思维导图对改善沙特幼儿阿拉伯语课堂注意力缺失的影响得出在幼儿园儿童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注意力缺失情况的发生。

在思维导图作为阅读方法方面,东尼·博赞在《快速阅读》中表明,思维导图作为阅读的辅助手段与眼睛、手等其他辅助手段形成配合,例如在记忆段落结构与位置时可以采用带有关键词的思维导图,用关键词和相关联的图片构建思维导图框架,从而实现对于文本细节的记忆[5]。Mohammad Mahmoud Talal Mohaidat[6]研究了电子思维导图与传统阅读方法对约旦九年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实验证明,使用电子思维导图的阅读效率明显高于传统阅读方法。Emmelien Merchie、Hilde Van Keer[7]在五年级、六年级两个年级中进行了一项关于思维导图对文本阅读学习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从“学习到阅读”转向“阅读到学习”。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一)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相较于国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启的思维导图研究工作,国内的思维导图研究与推广工作开展较晚。1998年,珍妮特·沃斯与戈登·德莱顿的《学习的革命》(《The Learning Revolution》)一书在中国出版发行才正式将“思维导图”这一学习理念引进中国。

由此,在教育界以王功玲[8]、刘濯源[9]为代表的教育研究者对思维导图的制定规则、学习效应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究。在语文学科教学领域,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语文教学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所重视,而阅读教学就是研究热点之一。高建华在《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深度,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理解存在表面化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加强思维深度[10]。王芳玲在《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由文本预习至复习,通过思维导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11]。王琳琳、王楚薇在《思维导图在不同语文文体》中的应用中指出,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后的知识点梳理环节,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多个知识点的整合与理解[12]。这些研究成果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证明了思维导图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