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的初中文言文注解中的用字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1 15:32:30

基于比较的初中文言文注解中的用字现象研究

摘要:初中文言文注解对理解教材文言文文本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不仅使教师找准落脚点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也为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内容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而其中的用字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常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一个障碍。本文以新旧三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文言文中注释术语“通”和“同”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文言文中所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字等用字现象,重新从字际关系上对其进行归类,并指出术语“通”、“同”的性质,从而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句。

关键词:文言文注解;用字现象;初中语文教材

一、选题缘由

文言文是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学习文言文,最直接的目的就在于吸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汲取丰富的民族文化智慧。徐忠宪先生曾谈论学习文言文时说到:“一个古老民族的语言义字传承是不可能割断历史的,如今,文言课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稳固地保留着一块自己的阵地,中学生在熟练掌握、深入理解汉民族母语的过程中还必须阅读一定量的文言文。”[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因此,文言文注解对理解教材中的文言文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不仅使教师能够找准落脚点进行教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学生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内容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那么何谓用字现象?裘锡圭指出:“创造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对文字使用现象的研究是为了了解怎样用lsquo;字rsquo;来更好的记录语言,以得出文字在使用过程中的规律,我们所说的用字,指人们记录语言时用哪一个字来表示哪一个词的习惯。”[3]张士超在《战国秦汉时期用字现象举隅》所讨论的用字现象,就是这种某一文化地域内或某一历史时期,文字的使用在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下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性的现象。它们是字与词在某一环境内特定的对应关系的反映。此外,还包括一些特有结构的字的使用。[4]根据以上学者的论述,本文对用字现象概念的界定如下:用字现象是在某种环境下文字约定俗成为了表示某种音义而选用某字的一种规律性现象。文言用字现象主要分为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和异体字四大类。[5]

本课题以新旧三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文言文用字现象中的注释术语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的主要背景如下。

首先,通过中国知网查找相关文献,笔者发现近几年来研究文言文注解的相关期刊文献呈递增趋势。初中文言文注解中的用字现象研究虽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总体来说研究成果不多,且没有一篇对比研究人教版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这既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也加大了研究的难度,因此颇具挑战性。

其次,两版人教版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都是众多学者及专家呕心沥血的成果,2017年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更是吸取经验集众家之长,经过层层打磨最终才敲定出版。这三版教材所收录的文言文几乎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朝代的名篇,以此作为研究材料具有较高的典型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