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应对策略文献综述
摘要:攻击性行为作为儿童常见的社会性问题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以及对儿儿童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以往研究者的研究总结,结合他们的观点得出的结论有:(1)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多媒体设备、生物因素等。(2)应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有: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言传身教成人不做暴力的行为、说理与惩罚相结合等。(3)在幼儿园中,儿童的交往一般都同伴交往以及师幼互动,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也可能有所例外。教师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也可能不是千篇一律。所以研究教师对幼儿在幼儿园中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与对策很有必要。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 对策
一、文献综述
前言
攻击性行为在儿童阶段在普遍存在,且年龄越小,儿童的攻击性现象就越普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作为儿童常见的社会性问题之一,已经引起众多心理学家以及幼儿园教师的重视。许多的研究者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展开了研究,试图能找出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以及对攻击性儿童的干预,期望能够解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适应社会的生活。
攻击性行为又叫侵犯性行为,Brain (1994)在诸多理论基础上整合了其他的定义,指出攻击性行为是一个由各种不同成分构成的范畴而非一个统一体,对其界定时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1)潜在的伤害性/毁坏性:当然并非所有具有潜在伤害性的行为都是攻击性行为,但这是一个必要条件;(2)有意性:尽管对行为意图的判断并不可靠,攻击者和被攻击的对象会作出不同甚至有偏见的判断,但行为的有意性是必不可少的;(3)唤醒性:攻击性行为会涉及一系列生理过程及认知、情感等心理过程;(4)厌恶性:攻击性行为必须为行为指向对象所厌恶。Brain并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攻击性行为概念,而是为这一包含多种相关因素的宽泛范畴提供了一个界定的框架。本研究将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
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时间范围从1996年到2016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早期的教育,在儿童早期的社会变现中,攻击性行为尤为突出,因此,对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问题,从而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了解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与成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变得非常关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长生殿》形容词重叠式研究文献综述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大女主”戏研究文献综述
- 韩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黏宾动词动宾搭配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Game of Thr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文献综述
- 「白髪犯罪」から見ること文献综述
- 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文献综述
- 日本アニメの中の妖怪文化の変遷——20世紀90年代から現在にかけて文献综述
- 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学阐释文献综述
- 教师的个体因素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存在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女性人物形象解读Women Characters i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