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还是超越?——“王安忆笔下的张爱玲“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5 09:55:43

承继?还是超越?

——“王安忆笔下的张爱玲”研究

摘要:张爱玲和王安忆在文学比较中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她们同为上海文化土壤所培育,对女性生命有着热切关注,乐趣都最在写世俗人情,有一脉相承的关联。对此,王安忆在访谈与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张爱玲的看法,指出了她们创作的相似性与本质的不同。基于“王安忆笔下的张爱玲”对二人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人的作品确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但又可见其精神脉络的同源。从张爱玲走向王安忆,文学不只是简单的继承,而是一种更新与超越。

关键词:张爱玲; 王安忆; 海派文学; 女性;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背景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书写着上海生活与文化的海派文学代表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小说集《传奇》与散文集《流言》中。在文学研究界,最初给予张爱玲极高评价的是美国哥伦比大学的夏志清教授,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首次把张爱玲写入文学史。从中国大陆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更是生起了“张爱玲热”的风气。她的创作多以上海都市为背景,叙说关于爱情与婚姻的事,以苍凉的目光冷观着人间的无爱,表现出都市中人内心的挣扎和孤独感,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是书写上海、女性与世俗不可逾越的高峰。

自七十年代开始写作以来,王安忆一直都是当代文坛上一个值得关注的作家。与张爱玲不同,从《雨,沙沙沙》到后来的《小鲍庄》,再到《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等作品,她风格多变,被认为是“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的作家。与张爱玲相似,上海与女性是王安忆重要的写作资源,她创作了许多以女性为审美对象的上海都市小说,有着深刻的文化蕴涵。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对寻常百姓家的描写,重启了人们对海派的记忆,往后她也因其创作特征有了海派作家传人的称号。《长恨歌》更是被王德威极力赞赏,为之著文《张爱玲后又一人》,于此,评论界开始频频将张爱玲与王安忆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

王德威在其作品《海派作家,又见传人——王安忆论》中提出了王安忆创作三个特征:一是对历史与个人关系的检讨;二是对女性身体及意识的自觉;三是对“海派”市民风格的重新塑造。由上海与女性的确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现代作家张爱玲,文学界对两人的创作也进行了许多研究。王安忆本人,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先后发表文章“撇清”与张爱玲的关系,她认为与张爱玲是有共性的,但却有本质的不同,不同世界观下各自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对比两代海派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有许多话题点,不同的研究者从两人作品出发进行论述,总有些疏远的意味。而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家其中之一——王安忆,在评论张爱玲时其实也有对自己创作的反思、梳理与总结。不同的研究者从两人作品出发进行论述,总有些疏远的意味。而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家其中之一——王安忆,在评论张爱玲时其实也有对自己创作的反思、梳理与总结,身为“当事人”看张爱玲与王安忆的对比或许会更为清晰、透彻。因此,本文基于“王安忆笔下的张爱玲”的话语,将从上海记忆、女性描写、孤独人生与世俗审美等方面对二人创作进行比较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