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市江干区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及临床就诊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15 09:58:02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方法

及控制措施文献综述

摘要: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于5 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是当前我国传染病发病数最高的丙类传染病。研究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预防方法以及控制措施有助于完善相关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 预防方法; 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hand,food,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罕发于成人[1,2]。手足口病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多数病例为轻症,但少数可累及神经系统,出现脑干脑炎、脑脊髓炎等,致死原因主要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3],极大地增加了患儿的不良预后发生率,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1.1全球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最早加以描述, 1958年加拿大分离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CoxA16或EV71病毒为主引发手足口病流行的状况交替出现,但有以EV71病毒感染逐年呈主导地位的趋势[4]

1.2国内流行概况

我国1981年在上海首次报告了手足口病,随后全国十几个省市均报告了本病[5]。2008年3月,安徽阜阳出现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随后蔓延至全国,截至当年6月中旬,发病人数达2万余人,死亡数十例。2008年,我国将HFMD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的报告与管理[6]。2008 年以来,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升高,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均居丙类传染病首位[7]

2 流行特征

2.1时间分布

马来西亚、日本、中国台湾的数据显示,手足口病发病存在连续2 年高发、隔1 年或隔2 年出现暴发的情况,而EV71 感染高发存在隔2 年高发的特点,但每次暴发的流行毒株大多不同[8]。手足口病的发病呈现季节性变化,存在单峰或双峰的发病高峰。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 手足口病的时间分布存在5-6月和9-10月两个高峰期[9],而北京、深圳等地的手足口病时间发病曲线只有4-7 月1 个发病高峰[10,11]

2.2地区分布

在温带气候地区, 肠道病毒会在夏季和秋季相应的月份出现感染流行,而在热带地区全年的感染发生率都保持在一个高的水平[8]。手足口病的地区分布受易感人群的累积、流行毒株、地理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12]。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别,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南部地区高于北方地区,东部高于西部,且向南部扩散并表现出增长趋势[13]。城市化的推进,加快了人口流动和聚集,增大了手足口病传播概率,手足口病高发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且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尤其是城乡接合部[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