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距离对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贸易的影响
——基于1993-2017年国际贸易数据的引力模型分析
一、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之一,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学者极为重视的研究课题,关于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从早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来看,任何时期,贸易问题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古典贸易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再到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这些理论都在探索影响国际贸易流量的因素。在亚太经济一体化这一背景下,想要探讨文化因素对于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首先就很有必要了解在文化因素之前的各种理论,即研究文化因素产生的历史渊源。基于此,综合已有的文献,在文化因素之前,对于国外与国内的文献资料,针对主要的贸易理论中有关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的思想和理论、相关的文化距离的文献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大概的梳理。
(1)、文化维度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地理距离的原因,历史发展的路径也有所不同,所传承和拥有的传统文化也大相径庭。各国学者们一直尝试用能够获得的变量来衡量和表示文化差异,美国人类学家 Klukhohn和Strodtbeck最先提出了文化差异分析框架,他们建立了价值双向模型并提出了六种文化维度,包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间取向、活动取向、人的本质、责任中心以及空间概念,并指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在这六种文化维度上具有有很大的差异。荷兰管理咨询顾问 Fons·Trompenaars与英国学者Charles·Hampden·Turner提出了七种文化维度,包括个主义与集体主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情感内敛与情感外露、集中专一与广泛分散、成就感与归属感、时间态度和环境态度。他们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只是存在差异,无对错好坏之分,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面对同一问题时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各异。House教授及其工作组领导的“全球领导与组织行为的有效性研究项目”提出了九种文化差异维度: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群体中集体主义、性别平等度、果断性、社会的人情导向、社会的成就导向社会的未来导向。而最具影响力的是 Geert Hofstede(1980)提出的国家文化维度理论,他将文化差异分为四个维度,后来增加为六个文化维度,包括有权力距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度和女性度、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以及放任与约束,并且为各国量化出各维度上的具体数值。而这一理论也会为之后的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世界价值观察(WVS)所涉及的调查内容非常广泛,较好地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具体有政治、经济、宗教、语言、传统习俗、伦理道德、性别差异、人生价值观与处世态度、公民参与度、自我约束力等多个方面,它提供了一种衡量随时间变化的社会准则的方式。Guisoetal(2009)检验了信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但他没有使用世界价值观调查中的其他变量去进行深入检验。
(2)、文化距离与国际贸易的研究概况
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些学者开始用文化形式来表示距离,Johanson和Wiedersheim-Paul(1977)、Johanson·Vahlne(1977)和 Engwall·Wallensta(1988)等人研究了文化距离以及心理距离对贸易影响,他们发现两种距离对贸易都具有阻碍作用,Engwall·Wallensta(1988)将文化距离定义为文化中存在的无形的“距离”,即一种差异,从此将文化距离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Di Maggi和Zukin(1990) 利用各国进出口贸易数据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对全球贸易活动有着重大影响。Paul D.Ellis(2007)指出距离不仅有地理距离,还有文化距离,并且文化距离以多种方式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从理论上来讲,关于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文化距离对贸易流量存在负面作用,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巨大,而文化距离会提高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因此,文化距离阻碍国家间双边贸易往来,文化相近的国家之间则有利于展开贸易往来活动。另一种则认为文化距离对贸易存在正面作用,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差异,产中蕴含着当地的文化特质的东西,在消费者多样性需求的作用下,这些各具特色的产品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增加国家之间贸易流量,所以,文化距离对贸易有促进作用。
通过梳理经实证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根据结论的不同,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