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流行现状及防制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期刊数据库查询、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狂犬病流行现状进行研究,并对及狂犬病防制相关知识知晓、态度和行为情况相关调查进行分析总结,分析采取正确狂犬病防制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提升狂犬病防护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降低疾病风险,维护健康,并为有关部门开展有效的狂犬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狂犬病; 流行; 防制; 知晓情况
一、文献综述
1.背景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恐风、怕水、畏光、喉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达100%,在中国传染病死亡报告中位居前列。据WHO统计报告,狂犬病每年在150多个国家造成59,000人死亡,其中95%的病例发生在非洲和亚洲[1]。印度是当前狂犬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中国的狂犬病发病率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位。与狂犬病发病后的高死亡率相比,暴露后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以及狂犬疫苗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西欧、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实施了狂犬病消灭计划,并已成功消灭了由狗传播的狂犬病[1]。尽管全球范围内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控制犬类的狂犬病发生,狂犬病依旧在很多国家持续流行,每年约有15,000,000人需要进行及时正确的暴露后预防[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狂犬病列为乙类传染病,虽然狂犬病的发病率较其他传染病略低,但是一旦发病后即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病死率极高,因此,狂犬病的流行不容忽视。纵观中国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出现过三次狂犬病大流行,第一次流行高峰为1956和1957年,1956年全国年报告狂犬病数为1942例,1957年报告1933例,60年代总共发病8807例,与50年代总发病数(8890)基本持平,70年代又呈现了快速上升趋势,1979年报告数为4308;第二次高峰出现在80年代,也是狂犬病在我国流行最为严重的时期,1981年全国报告狂犬病例7037例,而80年代的总报告数为55367例,占到了建国以来55年间总发病的52.35%,随后狂犬病疫情逐渐下降,1996年全国狂犬病报告仅为159例,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然而,1998后,疫情又开始快速回升,2007年发病人数达到3300例,而且增长趋势仍然继续,形成了我国狂犬病流行的第三次高峰[3,4]。
由以上可知,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不仅是历史问题,也是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针对狂犬病高发病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狂犬病具有普遍的易感性。由于接触动物的机会不同,男性农民中发病较多。从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的发病病例看,男性发病数量多于女性;值得注意的是,0~7岁的儿童约占17%,8~19岁的青少年约占23%,不难看出狂犬病对儿童与青少年存在很大的危害[5]。
目前很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对艾滋病、结核病等常见传染病的宣传,但狂犬病的防制却常常被忽视,相反的,很多大学生都对犬、猫类宠物兴趣极大,不少家庭中也都有饲养。随着动物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后,人们对动物应有的防护意识却相应下降,被动物致伤以后大多会产生“自家动物很健康,不需要打狂犬疫苗”这类错误意识和行为。大学生作为狂犬病发病群体中的高发群体,需要得到更多更全面的狂犬病防制相关知识;高校相关部门人员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狂犬病防制健康教育活动;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开展有效的狂犬病防控工作,保障人们的健康。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