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防治研究进展
摘要:稻瘟病主要是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可对世界上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破坏的微生物病害之一。目前,对该病害的防治手段主要有化学防治法和选育优质抗性品种。由于化学农药易对环境造成破坏且易使水稻生理小种产生抗药性,而抗性品种在长时间大面积培养种植后抗性会减弱,容易发生稻瘟病局部爆发,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故近年来,使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稻瘟病的爆发一直是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包括稻瘟病的药剂防治手段与选育优质抗性品种,评述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并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前景做出展望,以期进一步推进对水稻稻瘟病防治手段的研究。
关键词:稻瘟病;稻瘟病菌;药剂防治;抗性品种
一、文献综述
1稻瘟病简介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的人口的主食是稻米[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第四大稻米出口国,常年稻谷的总产量约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2%,由此可见,促进水稻生产对发展国民经济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稻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吊颈瘟,是由丝状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世界上水稻灾难性的病害之一[2-3],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的三大病害,流行年份可导致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40%~50%,有时甚至颗粒无收[4]。该病可发生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任何时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穗颈瘟对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稻瘟病好发于高湿条件下,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的天气易造成水稻大面积感病,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目前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稻瘟病的防治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稻瘟病菌的生理特征
稻瘟病菌菌丝具有分隔、分枝的特点,初期为无色,后期变为褐色。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times;4-6(mu;m),一般有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顶端曲状,色泽较淡,当顶部形成分生孢子后,会再从其侧方长出分生孢子并多次重复。病原菌分生孢子呈洋梨状或棍棒形,通常有少数隔膜,萌发时两端细胞会产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菌丝生长温度为8-37℃,最适温限为26-28℃,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温限为25-28℃[5]。在光照不足且高湿的环境中,分生孢子更易萌发与飞散。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