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宁波“三江夜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夜间旅游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本文对国内外夜间旅游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并相应的结合了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文献。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国内外夜间旅游的概念、特征、意义、开发模式、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的梳理。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理论层面取得的显著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阶段划分、影响因素、曲线形态和理论价值等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夜间旅游; 旅游地生命周期;
一、文献综述
- 夜间旅游文献综述
- 夜间旅游的概念
通过对文献的归纳整理,宋雪茜最早提出了夜间旅游,但关于夜间旅游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原因主要是“夜间”的范围没有界定。目前学术界应用较多的观点主要有:曹新向(2008)认为,夜间旅游是相对于白天旅游而言的, 它一般指游客在晚上19点到24点的旅游活动。卢冬梅(2009)、邓勇勇(2011)等学者认为夜间旅游是从日落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的旅游活动。岳超(2013)从游客体验出发设计,提出了夜间旅游是游客从开始晚餐到就寝之间的时段内。
- 国内外夜间旅游发展现状
中国夜间旅游研究最早开始于宋雪茜2005的《夜间旅游:城市休闲旅游发展之路》,这这篇文章首次提出了夜间旅游。到目前为止,我国夜间旅游的研究已经经历了10余年发展, 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国内夜间旅游文献的梳理可知, 2010年以前我国夜间旅游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自2010年开始, 夜间旅游研究文献数量迅速增加。在研究成果上,我国在夜间旅游的概念、特征、功能以及开发模式和存在问题方面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夜间旅游研究内容总体上范围较广,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研究对象多以城市为主体, 国家大层面和微观层面 (如村镇、街区, 景区等) 涉足较少, 在研究当中, 夜间旅游多强调其积极意义, 而大多回避对居民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国外,虽然人们对现代城市中夜晚的演变越来越感兴趣。然而,在西方学术研究中,夜间旅游仍然是一个很少被研究的课题,并没有独立的研究地位。到目前为止,有关夜间旅游的学术研究主要依附于经济与社会学研究当中,有关夜间旅游的专题研究, 也鲜见国外学者的相关文献。在内容上国外重点关注夜间过度饮酒、使用娱乐药物和偶尔发生性行为对健康和安全的危害。部分文献中涉及夜间娱乐活动对于当地居民的困扰,以及夜间通勤人员的权利问题。
- 夜间旅游的特点
- 文化性
荆延德(2013)认为大部分夜间旅游产品都是在以人文旅游资源作为依托,人为策划开发和文化特色明显是其文化性的两重含义,常利萍(2009)认为正是各地的地域文化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的夜色,让夜间旅游变得绚丽多彩。刘卉妍等学者(2009)也认为,尤其是那些历史文化名城, 夜间旅游的文化性赋予了其夜间旅游的特殊韵味, 使之有别于一般城市夜晚的灯红酒绿和动感十足。
- 时空性
夜间旅游与其他旅游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独特的时空特性,首先从概念上就限制了它只能在夜间进行,其次,于萍(2010)和文彤(2007)等学者认为大多夜间旅游受人们生理特点以及其他因素,时间相对集中有限,因此其活动范围围绕在住宿点附近,活动时间严格限制。此外,宦艳玲(2011)认为由于公共交通、灯光照明等基础设施的限制, 大多数夜间旅游的空间和时间活动范围都没有日间旅游大,使得夜间旅游在开发时会选择借助城市已有的硬件设施,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夜间旅游产品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城市集聚特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