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意义文献综述

 2022-08-18 09:15:27

萧红《呼兰河传》中死亡叙事分析研究的

文献综述

摘要: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称她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一”,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评价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她的“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本文拟从《呼兰河传》中的死亡叙事入手,从萧红死亡叙事中的“死亡描写”、“叙事模式”、“艺术表现”以及“生命价值的探寻”四个部分分析作品,从而进一步挖掘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对探寻生命价值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死亡叙事

一、文献综述

引言

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死亡与人类形影相随。历史的纵轴线上,每个人都以死亡为终结点从这条线上消失,它是无论帝王方士都无法回避的神秘归宿。因此,死亡就成为一代代人中不停思考的重要问题。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死”进行了注解:“死,澌也,人所离也。”意思是水流到了尽头。人们习惯将时间比作水流,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流水般快速飞逝,生命就是这样单向向前,那是生的动态,而待水流变细变弱,终于消失于荒山大漠之中,就迎来了死的静默。《庄子》中庄子死妻的故事展现了庄子对于死亡的理解,妻子亡故,庄子却鼓盆而歌,因他悟到所谓生命是“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本就是自然中无形之物,恍惚之中形成躯体和生命,死亡是回归天地之间,反而成了好事,体现的是庄子认为生死相辅相成的哲理。

死亡在小说家的笔下是个独特的话题,因它是非经验性的,无法亲身体会,亦不可从经历过的人那里聆听感受,从而更加证明死亡问题之复杂。越来越多的作家也从死亡中获得灵感进行创作,这些作品能够引领读者对死亡的本质与意义不断地深入思考。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中也有大量死亡叙事,这些死亡叙事是读者深入研究其作品的一个重要角度。20世纪30年代,萧红的作品开始引起关注,鲁迅、茅盾均为萧红小说作序,时至今日,关于萧红及其小说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一、考察萧红的童年经历及情感经历与其作品的联系;二、儿童视角的研究;三、对萧红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或悲剧意识的研究。而对萧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和由此呈现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味却较少体现,本文将一些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正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