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耽美小说的ABO性别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8 10:55:35

中国耽美小说的ABO性别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ABO设定是近年出现在中国原创耽美小说中的一种新的性别模式,这一性别模式通过在男女性别的基础上虚构由alpha、beta、omega组成的第二性别将人类分为六类。有关这种新的性别模式的耽美小说创作已初具规模。以其有代表性的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在ABO性别模式下创作的耽美小说在原有的耽美小说的创作基础上有一定的突破,女性作家通过对这种性别模式的创作表达了自身对于爱情、性别、权利的理解和思考。另一方面,ABO性别模式的创作也表露出女性作家对解放性别的认识的不彻底性和潜意识中对女性特质的他者认知。本文将对学界对耽美文学及其文化现象的研究进行梳理。

关键词:耽美; ABO性别模式; 性别;

网络耽美小说源于日本的耽美文化,于1990年代初流入中国。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下,耽美小说逐渐由小众文学类型发展成为被大众所熟知的文学类型。由大量的耽美文学写手、耽美文学爱好者构成了此类文学作品的作家与读者群。她们以网络为平台,催生出了数量庞大的耽美小说。在这个过程中耽美小说也在不断的出现新的创作类型。

2013年ABO性别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设定出现在中国的原创耽美小说中。这种新的性别模式一出现便在耽美圈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创作潮流。至今有关ABO性别模式的原创耽美小说创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ABO设定也有了“欧美圈三大设定”之称。与其他耽美小说相同ABO文的主要创作与接受群体也都为女性。女性的性别特征决定了她们的作品中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作为女性的性别意识。虽然由于其设定的特殊性存在大量的高肉文本,但撇去其中的情色描写,有关ABO性别模式的创作还是给耽美小说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形态,女性作家在创作中渗透的关于性别的思考给我们探究耽美小说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由于ABO性别模式其题材的边缘性和接受群体的小众性,这一新的设定还未进入主流研究者的视野。但其所属的耽美小说及其文化已经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以“耽美”为关键词在知网可检索到98条结果,其中博硕士论文结果为23条。这些研究结果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耽美文学以及涉及的耽美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1. 解读和分析耽美文学

国内学者主要通过整体比较分析和具体文本解读法这两种方法来把握耽美作品的创作手法、语体风格、读者心态以及出版等情况。其中从耽美文学这一总体来分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学位论文《游走于边缘爱情的文学主题——从同志到耽美》(李曦,2008)、 《粉丝小说和同人文:当西方与东方相遇》(杨玲,2009) 和《从唯美到耽美——对中日两国耽美文学现象的思考》(许会,2011)等,这些文论把中国耽美文学和日本耽美文学比较,把耽美小说和类似题材的同志小说、粉丝小说比较,以区别和分析与这些文学题材的关系,认为耽美小说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化特色,和粉丝小说、同志小说既交叉又在内容故事、风格上有着迥异的区别。同时从具体的耽美小说这一耽美文学的具体式样来分析其具体作品、主题和出版情况来分析的有:单篇论文《lt;凤双飞gt;中的男性婉约——中国耽美小说之滥觞》(鲍震培,2011)、《论“耽美”小说的几个主题》(张冰,2012)、《耽美作品出版现象观察》(陈京晶,2012)和学位论文《“耽美文学”出版研究》(孙嘉咛,2013)、《作为实验性文化文本的耽美小说及其女性阅读空间》(刘芊玥,2013)等。这些文论分析从风格、主题、出版现象和阅读空间等角度分析来把握网络耽美小说的内在机制,分析其流变,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1. 研究耽美文化的受众群体

国内学者主要从问题现状研究、女性心理分析和传播媒介三个角度展开来关注这个群体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形成的原因以及其所处的性伦理困境。其中在问题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单篇论文《同人女群体:“耽美”现象背后》(杨雅,2006)、《“同人女”现象的分析与思考》(王萍、刘电芝,2008),学位论文《“同人女”群体的伦理困境研究》(阮瑶娜,2008)、《耽之于美——耽美文化与同人女群体的人类学研究》(张炜婷,2013)和专著《同人的世界》(王铮)等,这些文论和专著把同人女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和阅读作品的原因,并指出其背后的隐藏的问题和同人女存在的伦理困境,作者借此希望能引起众人对同人女的理解和包容,消除偏见。从女性心理分析角度的成果有:单篇论文《耽美现象背后的女性诉求——对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的考察》(郑丹丹、吴迪,2009)、《亚文化下的耽美小说——小女人们填补情感空缺的玩具》(王静,2010)、《父权的偷换——论耽美小说的女性阉割情结》(张博,2011),《边缘领域里的奇葩——论耽美文学读者心态》(赵潇杰,2012)等。这些文论是分析同人女背后所隐藏的女性诉求和读者心态,指出耽美文学的出现是同人女对男权的另一种抗争形式,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叛,表达了女性对平等、自由、纯爱的追求。最后从网络媒介角度,把同人女作为迷群和趣缘群体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单篇论文《全媒体时代的迷文化研究——以耽美迷群为例》(杨揄熹、刘柏因,2012)、《从伯克的认同说看耽美小说的流行》(于敏,2009),学位论文《现代性背景下网络趣缘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建构——以“同人女”群体以及耽美现象为例》(吕品,2008) 等。这些篇文论把耽美文化归类成一种迷文化,把同人女作为其受众群体,从中分析出同人女在阅读中建构起来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感是促进了耽美文化和耽美小说的传播和流行不可忽视的原因。

  1. 研究中国大陆耽美文化现象

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把耽美文化看成亚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现状的把握和内涵的研究;二是从传播学、心理学等角度把耽美亚文化流行看作是一种文化传播现象来分析其流行的原因。其中把耽美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来看待,并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和评判的主要成果有:单篇论文《价值观的沦丧抑或是社会文化的缺失——当“耽美”成为一种亚文化的流行指标》(田旭,2008)和学位论文《中国大陆网络耽美文化研究》(柴莹,2011)和《网络文化及其同人女群体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亚文化图谱》(陆国静,2011)。这些文论以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为指导,结合亚文化关键词“对立”“反公共领域”以及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全面解析这种新兴的亚文化现象,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其风格表现和认同机制的建构,同时指出价值观的沦丧和社会文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耽美文化现象的流行。同时从传播学、心理学、期待视野等角度来分析耽美文化现象流行和传播的主要成果有:《耽美文化在我国大陆流行的原因及其网络传播研究》(苏威,2009)、《我国耽美文化的网络传播浅析》(葛志远、庞明杰、蔡为、梁青,2009)、《网络上耽美亚文化盛行的心理学思考》(宋佳、王名扬,2011)、《从期待视野看耽美文化现象》(张倩,2012)等,这些论文指出耽美文化的流行是由于日本动漫的传播和我国网络的发展造成的,符合了我国的受众心理需求和当代国情,同时看到了在其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异变和存在的问题。

而关于ABO性别模式的研究仅有一篇《Alpha Beta Omega的性别政治——网络粉丝耽美写作中女性的自我探索与反思》,且其研究对象是ABO设定下的同人写作,从爱情乌托邦、反乌托邦和现实三个角度对ABO设定的同人小说展开了分析,认为ABO的设定提供了一种复杂而有争议性的设定,供耽美同人的作者和读者探索和利用,并最终引向女性自身的焦虑和思索。还未有人专门针对中国原创耽美小说中的ABO性别模式展开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