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下的“性变态”:女性的生存图景
——《菉竹山房》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合论
摘要:“性变态”是一种背离社会常规的性爱心理障碍,将其置于文学创作中,就体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的隐喻;将其放在女性身上,凸显的就是异化了的女性生存图景。本文选取了中西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性变态”文本,即中国作家吴组缃的《菉竹山房》和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将其做一个平行比较研究,以此为文学个案进行跨种族的中西“对话”,分析女性“性变态”的具体类型,透视这种女性病态背后的深层因素,剖析两个文本“怪诞”的叙事策略,并反思作为“他者”的女性到底该向何处去。
关键词:菉竹山房;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性变态; 女性
一、文献综述
对于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下简称为《献》),国内外研究广泛且深入,多集中在精神分析学、叙事学、女性主义、翻译学等方面。首先是精神分析学批评视野下的《献》。1980年裘小龙《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绿头巾想到的》,这一文重点从弗洛伊德理论出发,分析了艾米丽的恋父情结,其反常行为可以看作其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的反映。其次叙事学视角的《献》。在研究《献》的100 多篇论文中很大一部分的着眼点都在《献》的叙事学特征上,如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叙事主体、视角、哥特式叙事手法等。如卜真伟的《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时间关系》提到了《献》中时间安排的巧妙,值得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第三是社会学分析下的《献》,主要集中在艾米莉与南方传统社会的关系上:有的研究者认为艾米莉是作为旧社会、旧道德的维护者和“纪念碑”式的人物而存在于世的。另一种意见则恰恰相反,认为艾米莉是南方社会和制度的反叛者,她的一生都在与代表传统南方社会的乡人做斗争。再来是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献》。赖骞宇的《〈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的深层内蕴解读》提及《献》中有关父权社会下女性悲惨命运的问题,李洁平的《怪异的真实本源——〈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一种女性主义的解读》指出,艾米莉悲剧的根源是传统南方社会的清教思想和种植园经济下的父权思想。
对于吴组缃的《菉竹山房》,国内研究多集中于作家的写作手法、主人公“二姑姑”的悲剧命运,研究较少,层次较浅。专门提到《菉竹山房》并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杨义和赵园两位文学史家。前者着眼于吴组缃小说的艺术手法,指出《菉竹山房》“以居室环境的衬托发人物神韵的艺术手腕,颇得《红楼梦》写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的三味”;后者重视小说的内容层面,认为《菉竹山房》“是现代人以现代知识捕捉到的心理现象,是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其现代意识映照出的人的心理变态”。学界研究的兴奋点是二姑姑的悲剧根源,新时期以前论者普遍认为根源是建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对妇女、青年的压迫,这主要是对外因的探究,新时期以后深究其内在的深层意蕴的论者越来越多,逐渐将视点集中到人性上,同时也注重作者表现手法的研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仅有一个关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即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和在2008年第13期《电影文学》上发表的《一曲凄凉的爱的挽歌——解读lt;菉竹山房gt;和lt;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gt;的环境描写与叙述视角》,但其主要从环境描写与叙述视角两个角度进行浅层次分析,还未涉及深层意蕴,故笔者试图以此深入解读。
在“怪异”叙事上看,何庆机、吕凤仪的《幽灵、记忆与双重性:解读lt;献给艾米莉的玫瑰gt;的“怪异”》通过由弗洛伊德发展、阐释的'怪异'概念,对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进行重新解读,在叙事人、在叙事视角中找到钥匙,打开小说的时间之谜,并进一步从形式的双重性进入意义的双重性。肖皇羊的《时空交错的枯朵——评lt;献给艾米丽的玫瑰gt;》中,通过从'时间错乱'和'容器'意向图示角度,分析小说中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回溯到福克纳精巧的手法所呈现的那片小说时空。而张冬玲《试论lt;菉竹山房gt;的叙事视角》从“二姑姑”的视角和'我'、“阿圆”等视角解读。刘姝《浅析lt;菉竹山房gt;的艺术特色》中总结了小说叙事的艺术特色:环境氛围的烘托、凄美意象的使用以及弗洛伊德性心理分析学说的运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