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比例区别强化和消退法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22 09:36:08

低比例区别强化和消退法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课堂破坏行为的干预研究

——文献综述

摘要:行为问题通常被定义为:脱离一般性常理或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对儿童的生活适应、身心成长造成一定的阻碍。中度智力障碍者的IQ在35-55之间(以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为例),其特有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主要五大类:自我刺激行为、自我伤害行为、破坏或侵犯行为、爆发行为等。临床上,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矫正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行为矫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产生于20世纪初,是指实验者在控制条件下,慎重地操作矫治策略和教学措施,然后客观地记录、观察和评估被矫治者行为改变的情况,进而达到改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的目的。强化法和消退法是目前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常使用的两种行为矫正方法,但通常教师将二者结合使用,且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完全控制教学情景中无关变量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采用多处理实验设计法,比较低比例区别强化和消退法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课堂破坏行为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行为问题; 中度智力障碍; 消退法;低比例区别强化; 多处理实验设计;

一、文献综述

1 行为问题

1.1行为问题定义与判断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或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1]《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对于问题儿童的界定则是:“通常指在品德上存在严重缺陷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儿童”。[2]昝飞认为:脱离一般性常理或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表现即行为问题。[3]

1.2行为问题的类型与功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