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的运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22 09:38:01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的运用研究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教育评价的研究

教育评价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Werthen和Popham等人的研究,有系统的教育评价活动源起于公元606年中国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1]而在国外对教育评价的研究和改革却比我国早得多。

近代的教育评价是伴随着教育测量学的诞生而在美国产生的,也就是课程评价理论。该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评价的“测量时代”(1900-1930年),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这一时期的评价的最大特点是:评价即测量。评价本质上是以测验和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并通过心理测验对学生的个体进行甄别。20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各种统计、测量技术也得到了提升,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开始把这些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中,各种关于智力、学业成就、人格测验的工具也随之涌现。

第二个阶段是评价的“描述时代”(1931-1950年),主要代表人物是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的美国学者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这个时期的评价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在1933-1941年间,以泰勒为首的教育评价委员会进行了著名的“八年研究”,提出了泰勒评价理论及行为目标模式,其出发点是注重教育效果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了从教育测量到教育评价的过渡。接下来就到了评价的“判断时代”(1951-1970年),这个时候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塔弗尔比姆(D.L.Sstufflebeam)、斯克瑞文(M.Scriven)和斯塔克(P.Stark)等。而“判断”成为这一时期评价理论的特色,尤其是价值判断问题,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在1966年,斯塔弗尔比姆创立了CIPP教育评价模式,这个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四个步骤。后一年,斯塔克发表《教育评价的全貌》一文,正式提出全貌评价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又于1973年提出了应答式评价(Responsive evaluation)。同样在70年代,斯克瑞文也根据“消费者导向模式”提出了目标游离评价模式(Goal Free)。第三代的教育评价相比第二代有了较大的突破,它走出了评价“价值中立”的误区,确认了价值判断是评价的本质以及评价的过程性;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评价理念,如“形成性评价”和“内在评价”等。

最后就是评价的“建构时代”(1970年以来),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古巴和林肯。这个时期的教育评价是建立在对前三代评价模式的批判之上的,主张评价应该坚持“价值多元性”,反对“管理主义”倾向。1972年11月,14位学者汇聚在英国剑桥大学,讨论评价理念和模式的创新问题。会议建议采用新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模式,质性研究模式由此推广开来,开创了评价理念的新一代——教育评价的“建构时代”。事实上,第四代评价的提出,是古巴和林肯对当前评价领域发展趋势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可以涵盖许多新产生的评价模式和方法,如文斯纳的“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 模式,产生于教育实践中的“档案袋评定”及“苏格 拉底式研讨法”等,都与第四代评价有着相同的理念。目前,这种评价思想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且在评价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