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研究综述
摘要:成败归因具有动机效应,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和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考察小学生归因模式及特征能帮助开展针对性归因指导。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基础上对学生数学学习归因模式及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的大量研究,得到的结论有:1. 小学生的学习成败归因模式倾向于内部归因,尤为重视努力因素;2. 小学生归因模式无明显性别差异,存在一定年级差异。
关键词:归因;学业成败;小学生
引言
近年来,在韦纳理论的基础上,动机和归因两大心理学领域被有机结合,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动机归因理论,它属于一种较为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可帮助人们对行为成败作出全面解释。由此出现了许多针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研究,这些研究考察了小学生归因的倾向和特征,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把握小学生学习心理,并根据小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并对后续学习动机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
一、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研究现状
(一)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
在韦纳归因理论成败归因模式的基础上,国内外有许多针对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研究。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显著倾向于内部归因,尤其显示出对努力因素的重视。并且在成功和失败情境下,小学生均倾向于将导致结果的原因归结于自身足够努力或不够努力。即研究显示小学生不存在显著利己归因偏差。国外一些学者也得出一致结论,如Harari和Covitgnon(1981)要求一些美国学生评价不同能力、努力及成就的学生 , 发觉小学生最重视努力。[1]与之不同的是,姚本先等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研究显示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中存在偏差;面对成功,小学儿童倾向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因素,面对失败时,小学生归于外因要更加明显。[2]许多学者认为在失败情境下小学生表现出内部归因倾向,是收到谦虚美德的影响。此外,姚本先等的研究中,分析认为小学生没有形成固定的归因模式,其归因倾向可塑性很强。[3]由此可见,小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即倾向内因,尤其重视努力,利己归因偏差存在不显著。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长生殿》形容词重叠式研究文献综述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大女主”戏研究文献综述
- 韩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黏宾动词动宾搭配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Game of Thr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文献综述
- 「白髪犯罪」から見ること文献综述
- 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文献综述
- 日本アニメの中の妖怪文化の変遷——20世紀90年代から現在にかけて文献综述
- 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学阐释文献综述
- 教师的个体因素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存在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女性人物形象解读Women Characters i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