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材中长期存在女性角色常被省略、忽视、歪曲和刻板化地问题。“教材可能是推动性别平等教育中最大的困难之一”,但相对于其他影响性别平等教育的因素,学者们对于教材的研究与分析较少。而国内相关研究起步更晚,相对更加薄弱。本文主要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历史与结论,分析国内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铺垫。
关键词:文献综述 教材研究 性别角色 性别刻板印象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女性主义者通过批判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再生来要求从性别角度重新审视男权统治下知识生产的“合法性”[1],以消除教育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教育观思潮自此在欧美国家逐步展开。
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兰诺·韦茨博士对美国的100种小学教材进行性别形象研究,发现教材中课文和图片大多以男性为中心,男孩形象通常是聪慧的、喜欢冒险的、果敢坚毅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室外;而女孩形象以温柔、情感丰富为主,活动主要在室内展开;当男性与女性移动出现,男性基本处于领导地位,而女性往往辅助男性[2]。80年代,Demak对法国、西班牙、瑞典、苏联、罗马尼亚五国的一年级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男女主角人数总是男主角多于女主角[3]。1982年,凯利(Kelly)和妮赫兰(Nihlen)对美国学校进行调查,发现教科书中女性数目极少,而且随着学校等级升高而减少。教科书中的女性也大部分不扮演除了家庭角色以外的职业角色。插图中的女性只是背景形象而从来不是主角。由此可见:教课书上的这种叙述否认女性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强调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职责,这将强化两性的不平等,合法化了公共生活和学校制度中女性的次级地位。
女性主义者迈克道诺德(MacDonald)和沃尔克(Walker)研究发现,教科书存在对女性角色省略(omission)、忽视(neglect)、刻板化(stereotype)和歪曲(distortion)的问题[4],这并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在关于教材性别分析角度,沃克(Walk)和巴顿(Button)指出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入手:教科书是否传递了性别分化的信息?是否强调了女性的家庭职责是否承认了职业隔离与女性在劳力上的地位的合理性?是否呈现了公共生活方面的女性角色?[5]亚当斯则认为可以从五个角度进行分析:教科书呈现的女性次数。体现女性色彩的课文标题数。插图中的女性状况。女性从事家务的情形。女性可否从事家务以外的工作?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长生殿》形容词重叠式研究文献综述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大女主”戏研究文献综述
- 韩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黏宾动词动宾搭配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Game of Thr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文献综述
- 「白髪犯罪」から見ること文献综述
- 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文献综述
- 日本アニメの中の妖怪文化の変遷——20世紀90年代から現在にかけて文献综述
- 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学阐释文献综述
- 教师的个体因素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存在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女性人物形象解读Women Characters i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