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研究
摘要:当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研究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即数据来源趋同、解释因素趋同、分析方式趋同、策略建议趋同。如消费数据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数据;从农民收入的变动分析农民消费行为的变化是大部分文献的研究范式;对于城乡消费差异的原因很多归结为收入因素,而对政府的政策因素、城乡人口的历史变迁以及农民工消费群体的快速扩大研究甚少。鉴于以上研究不足,本文在对城乡消费差距存在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构建ARMA模型分析城乡消费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 消费差距; ARMA模型
一、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以农补工、以乡保城”的发展模式,为我国奠定工业基础的同时,也严重限制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削弱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减小。最终消费率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2年的36.8%,消费率的持续下降使我国经济增长更加依赖投资和出口。在当前国际经济整体不景气和国内通货膨胀高居不下的背景下,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同时,城乡消费的断层给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缩小贫富差距带来很大挑战。1998年,我国政府首次提出“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但近十多年来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更倾向于增加政府投资,刺激消费需求政策的低效促使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如何构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而在影响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中,更多的学者意识到,只有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才能快速提升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完成消费结构的升级,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中国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在研究居民的消费问题时, 将城乡居民分别分析就成为必然。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1、关于城镇居民消费的研究
城镇居民消费生活方式研究。何明升、王雅林首先以主导程度、约束程度和精神取向、物质取向四个维度建构起一个消费生活方式位置图的消费生活方式分类理论模型, 在该模型中存在着精神主导、精神约束、精神平衡、物质主导、物质约束、物质平衡、均衡主导、均衡约束和均衡平衡等九种消费生活方式的理论类型。在此基础上, 对调查问卷进行因子聚类分析, 获得18个基本因子, 经过试算最后总结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生活方式的六种类型, 并分析了他们的生活消费方式。按各类型所占的人数由多至少排列是: 物质约束型, 消费水平偏低, 约束刚性较强; 主导性较差, 精神需求受到抑制。均衡主导型, 物质精神并重, 无明显偏斜; 追求生活质量, 主导性突出; 善于计划精于运筹。均衡平衡型,低层次的均衡发展, 内外兼顾。物质主导型,鲜明的个性, 被迫节俭, 注重计划; 物质取向明显, 实用倾向突出。精神约束型, 精神取向明显, 主体导向作用较弱。物质平衡型, 物质生活全面发展, 新老消费行为融洽并存。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及其演变研究。袁志刚、宋铮运用生命周期假说、永久收入假说等消费函数理论, 对改革开放前后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由于受到低收入的制约, 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总和的60%, 大部分收入不得不用于生活必需品消费, 而用于储蓄的部分非常有限, 这是导致居民消费倾向很高的一个基本原因。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