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小学生心理疲劳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某两所小学为例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压力和心理变化的一个特殊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问题。本研究以杭州市二、四、六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编的心理疲劳调查问卷对2所不同类别小学的200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小学生心理疲劳在人数上呈现一个正态分布的情况。2.在不同年级段和不同成绩的这两个维度上,小学生的心理疲劳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在学校类别和性别的这两个维度上,小学生的心理疲劳状况差异不显著。3.小学生自己的焦虑情绪,即担心自己考试成绩和自己的未来这一因素成为引起小学生心理疲劳诸多因素中的主导。因此,本文针对学生本身、教师、家长这三个重要的角色分别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来缓解小学生心理疲劳的症状。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疲劳; 现状; 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 有关疲劳的概念
关于人类疲劳的研究最早是从1880年由莫索开始的,迄今为止已有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研究者关于疲劳的定义大同小异,但是始终没有针对疲劳的统一定义。Grandjean(1979,1988)认为,疲劳是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过渡状态。[1] layzer(1998)认为,疲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无法继续集中精力和保持效率,是以工作效率下降和对工作的厌烦为标志的一种机能状态。[2]美国曾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给出了疲劳定义: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功能在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笔者查找现代医学文献发现疲劳的相关描述呈现出不同观点。例如 Sharpe指出疲劳是一种缺乏动机与警觉的主观感觉;[3] Thiffault 等研究者指出疲劳是一种逐渐或积累形成的过程,是一种身心现象,其自身的反应伴随着疲劳的发生出现警惕性下降和执行任务的能力降低。[4]王维镛(2000)从进化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疲劳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由组织和器官兴奋性下降引起工作效率下降,迫使机体停止正在进行的工作,保证身体机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疲劳不是很多人口中的“瞌睡”,而是躯体在长时间的脑力或体力活动后,学习或工作的效率有所下降的现象,是一种主观意识上的感觉。同时疲劳也是有机体对自身的一种重要的防御性机制,使机体停止活动并防止机体过度消耗而造成伤害。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长生殿》形容词重叠式研究文献综述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大女主”戏研究文献综述
- 韩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黏宾动词动宾搭配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Game of Thr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文献综述
- 「白髪犯罪」から見ること文献综述
- 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文献综述
- 日本アニメの中の妖怪文化の変遷——20世紀90年代から現在にかけて文献综述
- 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学阐释文献综述
- 教师的个体因素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存在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女性人物形象解读Women Characters i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