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城市微更新设计研究——基于绿肺健身功能的探讨文献综述

 2022-11-27 14:07:21

一、文献综述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新陈代谢”的过程。党的十九大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思路,要求把城市规划和建设从“摊大饼”的模式向内部挖潜转型,这样的一个思路转型对城市建设的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微更新”的概念是2012年2月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先生在“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主要是引导大家树立“小而美,小就是生态”的观念,倡导告别大拆大建的建设模式,通过微小的改造,使环境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活力。[1]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达到新阶段,城市发展重心由增量向存量转移,发展方式由以往的外延扩张向存量优化逐步转型”[2]。国内关于微更新的研究源自于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他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要“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指出需进一步加强对小规模改造与整治方面的研究,探索“小而灵活”的城市更新[3]。随后,多位学者在此基础上针对微更新理论进行了讨论,涉及社区微更新、旧城保护、历史街区更新和社会人文等各方面内容。微更新有别于传统的城市更新建设模式,强调以微小的方式介入城市改造,“以适应新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需求为导向,是对一系列片段化城市建成环境和既有建筑的调整型微更新”[4]。微空间是城市中的小型公共空间,正是“片段化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存在形式之一。它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结构中的基层[5],可以有效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生活需求,以小见大,更好地改善城市面貌和激发城市活力。微空间的更新改造已成为当前城市更新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城市社区的更新也由大规模拆建式的“大更新”转为对社区的局部修补以提升社区品质的“微更新”。

社区微更新是城市微更新的类型之一,指在社区小微尺度的建成空间中自下而上地组织范围尺度较小的、组织实施灵活的、周期不长且投入成本有限的建筑修缮、环境提升、社区活化等活动,以小中见大的综合导向设计营造出有归属感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 社区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共同体,“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还包括里面的人的共同价值观,有没有形成交流联系和共识” .[6] 社区微更新的目标是提高现有环境的品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让社区更有人情味,让居民更有归属感。但是,社区微更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积少成多的、持续而细微的更新,这与“都市针灸”理论中强调的城市发展策略是相契合的。

“都市针灸理论”最初由西班牙建筑师和都市研究专家曼努埃尔·德·索拉—莫拉莱斯(Manuelde Sola Morales)提出。他将城市建成环境看作物质性、组织性、传递能量的皮肤:“皮肤不是内部的覆盖物,而是组织的基本结构,是对其本质最清晰的表达。针灸师通过对穴位穿刺、按压和注射来释放能量。正是都市肌理的表皮使我们能转换其有机体的内在新陈代谢。” [7] “都市针灸理论”的工作原理借鉴了中医针灸学的原理,将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通过选择关键的“穴位”进行小规模治疗,从而改善城市的整体机能。

随着我国发展理念及发展方式的转变,社区更新已出现新的逻辑。这时期,社区更新活动不断兴起,社区更新格局已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社会多元力量的广泛参与,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大学、规划设计院等积极参与到社区更新实践中,为社区空间、人文、产业等不同层面的更新作出有益探索。但我国的社区更新还尚属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未解决[8],仍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积极探索。而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一些社区更新案例在空间设计、实施运营等方面融入了新理念和新方法,取得积极效果。如在北京、上海、成都、佛山等城市社区中将“共享”理念应用到社区存量空间的更新再利用,并产生了“社区共享客厅”、“社区共享绿地”、“社区资源共享空间”、“社区共享厨房”等新型公共空间,不仅提升了空间质量与使用效率,而且充分发挥了空间的社会人文效益。这些案例为社区更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需要提炼、归纳、总结,以更好的为我国下一阶段的社区更新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城市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城市既建社区中的公共空间或多或少已不能满足公共生活及居民交往需求,导致社区感的普遍缺乏[9]。而共享时代最重要的技术背景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产生深刻变革,导致居民对社区空间的需求发生相应的变化,单一功能用途的传统社区空间已不再适应居民生活与公共活动的诉求,居民愈发需要多样化、体验性、趣味性的社交与休闲空间[10]。因此,城市既有社区需要通过社区更新的手段,打造新型公共空间,以支撑城市与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

二、参考文献

[1] 张天慈.地域文化语境下的历史街区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67-6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