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选题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后,包括华裔美国文学在内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以它们关注焦点的独特性成为后殖民理论的批评对象。而汤亭亭、谭恩美、任壁莲等当代华裔女作家的接连出现,使美国华裔文学走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她们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出发,希望通过记录和再现自己及母辈们的生活,揭示并探讨美国华裔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从而对华裔美国女性的文化身份做出不断的补充与完善。美国华裔女作家大多拥有双重的文化身份和视野,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文化感受力的群体,她们其实担任着中西文化“译者”的角色,把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矛盾和冲突中把两者进行互译,向广大读者表达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肤浅、片面的认识和理解。经过几代不断的努力,华裔女作家在打破沉默之后已经在美国主流文化中获得一定的重要地位,她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而同时,她们的文学创作使读者重新全面了解华裔女性被隐藏和遗忘的历史以及她们背后的政治文化霸权。
对美国少数族裔来说,文化身份认同是困扰他们的一个历史性的集体经历。文化身份是个体或一个族群的价值定位和生存状态的支撑,是一个种族精神领域里的鲜明标识。所以,诸如“我究竟是谁,我的归属在哪里”等身份认同问题一直是少数族裔文本所讨论的焦点。而作为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她们不仅要面对主流的白人种族话语,还要面对族裔内外的父权压力。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为美国少数族裔和女性群体中的一部分,一方面肩负着重塑美国少数族裔的族裔身份,解构白人主流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意识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恢复女性的主体意识,从而重新树立女性的自我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在华裔文学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研究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文化及其本族文化中的遭遇,探寻她们作为性别、种族的双重主体的身份建构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选题的研究现状
“华裔美国文学之母”黄玉雪的《华女阿五》(1945)主要讲述了阿五姑娘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传统家长制的束缚,最终在美国主流文化中成功建构自我身份的经历。汤婷婷的“充满幻想的自传”《女勇士》(1976) 以作者的切身体验为蓝本,将文化、历史、神话与回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表达了文化身份认同危机这一时代主题。其他包括汤婷婷的《金山华人》(1980)、谭恩美的《喜福会》(1989)和《接骨师之女》(2001)、闵安琪的《红杜鹃》(1995)等在内的自传体小说也逐步成功入围美国主流文学界。美国华裔女作家因为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作为一名女性的敏锐眼光,她们发现了所有在美的华裔女性所面临的一个最困扰的问题,那就是陷入身份含糊不清、不被认可的状态。于是在她们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许多华裔女性形象的悲惨遭遇,以及她们对追求幸福的强烈渴望。
在中国大陆,虽然美国文学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但华裔文学研究是最近十几年才刚刚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90 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开始引起国内批评界的关注,有学者开始在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但这些早期的论文大多局限于对作家及作品的总体介绍,没有进行深刻的分析。1998 年张子清教授组织翻译第一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极大促进了内地华裔文学研究。2001年至 2004 年,华裔美国研究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对华裔文学的专门研究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华裔文学研究不仅包含文学领域的基本主题,还涉及到种族、政治研究、文化身份研究、美国亚裔文学、妇女文学、有色女性主义作家等方面,这使华裔文学在人文学科的前沿研究中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在华裔美国作家的舞台上,女作家的创作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读者与评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除了对女作家创作中主题和艺术形式的评论外,学者们更多地把研究视角放在种族、性别和政治方面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艰难寻求过程。
- 研究意义和目的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正在日益走向多元和具体化,但若与美国其他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相比,比如非裔文学,华裔文学研究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利用各种批评理论多角度地分析华裔文学作品仍有重要的意义。从文化的角度探寻华裔女性形象在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发展、深化及其文化寓意,同时突出种族和性别对华裔女性身份建构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反观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从而在文化的反观中形成对东西方文化正确积极的评价。对华裔女作家笔下女性形象整体的归纳和梳理不仅是华裔文学研究的补充,还是对华裔妇女历史贡献和社会地位的张扬。
将当代华裔女作家的小说放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探讨这些作家笔下女性角色文化身份的嬗变,从而展现了华裔女性在白人主流社会多重压迫下复杂多样的生存方式,挑战了华裔唐人街和美国主流社会中华裔女性的模式化形象,使华裔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对这些不同区域间的女性文学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不仅能鉴别各区域文学的相异性和独特性,而且还能为华裔文学的综合研究和整体进程的探索提供丰富素材和重要启示。
-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对汤亭亭以及谭恩美这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讨论,归纳与总结美国华裔女性形象背后所隐藏的生存处境和文化心态,以及中美文化冲突下的华裔女性整体的身份建构与文化选择。首先先对年龄相仿不同女性形象进行横向讨论,旨在从母辈留守女性的命运看出,无论是顺着传统的老路前行,还是积极地接受新文化、新思想,追求自己的思想,最终她们的人生都被残酷的现实碾得粉碎。相比之下,移民美国的第一代母亲们经过迷茫与困惑后选择到美国寻梦,最后选择了自立、自强之路。然后对相同时代不同年龄的女性,例如20 世纪早期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华裔女性母亲与其女儿的女性形象进行纵向对比,从而表现出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的华裔母亲形象,身处强势的美国白人文化,她们都属于失声群体的成员,难以找到打破被他者化和边缘化的出路,以及处在文化夹缝中的女儿的不同女性形象。
- 主要参考文献
1. 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M]. Penguin, 2006.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A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Game of Thr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文献综述
- 存在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女性人物形象解读Women Characters i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文献综述
- 《荆棘之城》中莫德人物形象分析An Analysis of Maud’s Image in Fingersmith文献综述
- 《少数派报告》中的自由意志浅析Analysis of Free Will in Minority Report文献综述
- Ten Evil World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十毒恶世《无人生还》文献综述
- 浅析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文献综述
- 《泰晤士报》对华报道的转述引语研究On Reported Speech of News about China in The Times文献综述
- 威尼斯之死:永恒之光Death in Venice: Light Everlasting文献综述
- 家庭教育视角下《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悲剧分析文献综述
-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Undefeated by Ernest Hemingway 浅析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打不败的人》象征意义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