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本人在初二时,身边有名同年级学生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于课间时突然离校跳河自杀;高三时,一名同班同学因患上抑郁症,从原来的乐观开朗变得自卑自闭,经常性情绪低落、思维恍惚,成绩也一落千丈,无奈之下只能休学养病,目前在一所离家比较近的二本院校学习。这两件事情对本人产生了不少影响,加上作者曾参加过心理学研究生考试,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之后也想继续往心理学方面继续深造学习,便借此机会探究患精神疾病大学生能从哪些途径获得救助,帮助患病学生了解现有的救助途径;同时通过对现有的大学生精神疾病救助途径的分析,发现一些不足之处,进而为完善大学生精神疾病救助途径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等原因,我国大学生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1989年,国家教委以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2004年,王鑫龙对1052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为23.3%;2012年,张学良等对900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59.28%的高校大学生存在较轻的心理问题,需要对其给予积极关注;有24.0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需要进行医学心理咨询,必要时进行住院治疗。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当患上精神疾病时,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很大的消极作用,甚至造成某些严重后果,给学生家庭、高校、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分析大学生精神疾病的救助途径对患病学生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学业的顺利完成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从知网等常用数据库检索大学生精神疾病救助途径的文献,发现目前国内系统分析大学生精神疾病救助途径的文献相对较少,多是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精神疾病的出现。1980年代后期,我国研究学者开始对患精神疾病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研究,但也只是利用心理健康测量量表对患精神疾病大学生的数量进行统计;19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开始分析大学生精神疾病成因,以及探讨如何对大学生精神疾病进行防治。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关大学生精神疾病的研究慢慢变多,但大多也是讨论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出现;或是针对经济救助、法律救助、治疗救助中的某一点展开论述,较少系统的研究大学生精神疾病救助途径。基于这一情况,本文从经济救助途径、学业救助途径、治疗救助途径三大方面分析了政府、高校、家庭和社会其他成员为患精神疾病大学生所提供的救助途径现状,帮助患精神疾病学生了解现有的救助途径;同时通过分析现有的救助途径,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为完善大学生精神疾病救助途径提供一些思路。
研究现状:
Casper Edward S[1]认为情绪是大学生行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今大学生中发生了很多过激性的行为,很多是由不良行为失控造成的,其中有少数产生了严重后果。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稳定教育,意在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认识自身情绪的特点,教学生一些自我控制情绪和排解压力的方法,使他们意识到不良情绪并不可怕,也并不代表不健康的心理,但是需要釆取积极的措施应对,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对负面情绪的产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Benjamin L [2]的研究表明从青春早期开始,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就开始出现了,女性更容易变得抑郁,而且这种趋势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重视少数民族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从家庭、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着手,配合学业关注帮助这一群体学生。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