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一.德国内河航运现状
德国的内河航道在欧洲各国中最为稠密,德国境内大小河流交织密布, 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美茵河等主要干流奔流不息, 并且大多与邻国连通, 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内河运输网络。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德国内河航道里程7367公里.其中天然河流5500余公里[1],约占航道总长的75%,而人工运河长达1800余公里,占25%[2]。其境内天然河道基本是南北走向。100多年来,为了沟通东西部的天然河道,德国共开挖了长达1800成的多条人工运河,从而在全国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内河水网。而且其内河航道网多与毗邻国家航道相联通。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航道网,德国政府认为,德政府2003年从节省土地,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决定不再加大道路密度,而是采取措施,让水运和铁路承担更多的运量,以减轻公路的负担。德国目前的内河年货运量在 2 亿吨以上,约占全国货运总量的25%主要货种为建材、矿砂、煤炭、饲料、钢铁、木材以及化工产品等。内河航运在德国的整个交通运输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德国内河航道介绍
联邦德国(原西德)的航道中有4/5的河段是天然河段,人工河道也只有1100公里[3]。 联邦航道是特别有益于环境保护的。航道占地少,天然和人工的航道占有水面约158000公顷,拥有陆地面积14000公顷,这其中被建筑物固定占用的陆地面积不到5%(700公顷)。而在联邦德国公路所固定占用的陆地面积1981年约达290000公顷,铁路在这一年占地也达84000公顷[4]。这些数据表明,对于保障航运的建筑物所需的占地面积非常小,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自然环境问题,航道大部分都是作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来建设。在航道范围内没有混凝土河床。
德国内河航道整治,始于19世纪,到二战前,德国修建了基尔运河,沿海运河、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莱茵—赫尔内运河、韦塞尔—达特恩运河、中德运河等一系列航道,促进了内河航运发展[5]。战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航道整治和建设工程。1990年两德统一后,联邦政府于次年制定了全德综合交通运输网发展规划,其中延伸扩建东部河流是其内河航运建设的重点。
徳国于1992年制订了1992—2010年联邦交通规划[6],并由联邦以会审议通过。该规划预计到2010年,水运量将増加30%为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政府并不直接提供运输能力,而是通过对航运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的能力,即拓宽航道宽度,加大航道深度,为私营企业、个体经营人实现小 船换大船创造必要的航行经营条件。
徳国政府将内河航道网络化作为发展航运的基本目标。自本世纪初以来,施德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内河航道实行改造[7]:
(1)渠化天然河流,保证良好的航行条件;
(2)加深、拓宽航道,提高通行能力;
(3)挖掘人工运河、修建船闸,沟通主要河流。形成覆盖全国的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大大提高了航运规模效应和竞争 能力。内河航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地位也得到提高。
航道渠化、加深和拓宽,以及挖掘人工运河、修建船闸、沟通河流,需要大量的资金。德国政府给予充分重视,每年从联邦财政中拨款专门用于航道建设、维护,并不釆取收费方式回收投资,而是通过税收来回收[8]。经过50年的规划建设,徳国内河和综合运输网络已基本成型。今后,从规模上不会有大的发展,主要致力于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运用高新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的管理。
三.内河船舶改造
内河船舶大小不一,长从38m到135m以上[9]。其中分节驳的载重量大,现又进一步扩大,使得内河航运在与火车相比时总是更具有吸引力。内河船舶种类很多,适合于散货或杂货的欧洲型货轮一般载重1350t,现也有扩大到2000t的。马力较大, 速度很快,舱口尺寸按集装箱标准设计的货轮是集装箱专用船。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