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发展前景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13 20:15:11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自由贸易区研究的理论综述

对于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研究,GH(95)模型作出了卓越的奠基作用。其后的学者多以此为基础,将GH(95)模型中的研究对象由小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扩展到大国之间以及大国与小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区,研究的对象由两个国家扩展到三个以及多个国家;假设条件也由完全竞争扩展到不完全竞争;利益集团对政府组建自由贸易区政策的游说由事前游说扩展到事后游说,游说行为由本国利益集团的游说扩展到潜在的自由贸易区伙伴国的利益集团以及非潜在伙伴国利益集团的游说等。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

1.小同盟模型

GH(95)运用其1994年保护待售模型的分析框架对自由贸易协定进行分析。该模型运用两阶段博弈分析了两小国政府在考虑是否加入一个新的贸易协定时所受到的政治压力。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自由贸易协定必须完全使伙伴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一个政府在两种情况下会支持该协定:一是当自由贸易协定对一般选民产生了很大的福利收益,而受到相反影响的利益集团不能够联合起来打败这种协定;二是当协定对实际的和潜在的出口者创造的利润收益超过进口竞争产业遭受的损失,加上可能给一般选民造成的福利损害。而当伙伴国的潜在贸易存在相对平衡并且协定能给大多数部门提供更高的保护而不是更低的保护时,这种结果更可能出现。而提高的保护只会引起贸易转移,这意味着协定可行性提高更可能降低社会总福利。

2.大同盟模型

Maggi和Rodriguez-Clare(2006)认为GH(95)模型,政府仅仅考虑了贸易条件的外部性问题,政治并没有影响贸易协定谈判的动机。所以,他们在文章中充分考虑了政治的核心作用,建立了两个大国结成自由贸易区的模型。文章有三个结论,第一是资本流动性是决定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关键因素。资本在部门间的流动性越强,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就越深。因为资本流动性越强的进口竞争性部门受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就越小,所以应在资本流动性强的部门谋求深度的贸易自由化;第二个结论是如果贸易协定的国内承诺义务的动机足够强,政府越关注政治献金,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深;第三个结论是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为何贸易协定更倾向于确定最高关税水平而不是确切的关税水平。

(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理论

1.两个国家的古诺寡头模型

Krishna(1998)在Krugman(1983)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古诺模型来分析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自由贸易区。模型假设两个国家X和Y,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Z;只有一个部门,该部门的生产是不完全竞争的,垄断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彼此完全替代;模型采用了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他们的结论认为,对于两国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而言,组建自由贸易区后两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转移程度越深,自由贸易区被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组建自由贸易区后,若没有贸易转移,两个成员国企业都会因为得到进入伙伴国市场的关税优惠而获益,同时因为给予其伙伴国进入本国市场同样的优惠待遇而受损,这是一个零和博弈,不可能实现两国公司利润都提高的情况。但如果存在贸易转移,成员国能够在同盟外市场份额没有受损的情况下获取同盟外国家在同盟内的市场份额,两国公司就可能都得到正的净收益,自由贸易区更可能被接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