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的合成及其在固态太阳能电池中的优化应用文献综述

 2021-10-14 20:41:24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能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有效利用现有的矿物能源外,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众多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由于具有储量丰富、绿色环保和价格低廉等优点被誉为最具前景的选择之一。

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利用太阳辐射所产生的热能发电,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吸收的热能转换为工质的蒸汽,再由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还有一种是光电转换,借助光生伏打效应,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即太阳能电池[1]。

   1883年,Fritts制备了第一个用硒制造的光生伏特电池;1941年,Ohl制备出单晶硅光电池;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备出第一个实用的硅太阳能电池[2],是一种基于单晶硅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开创了光电转换的实例,但是其开发成本太高。

1991年,瑞士联邦高等工学院Grtzel等[3]首次将TiO2 纳米晶多孔薄膜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 提高了此类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2009 年日本科学家发现钙钛矿型光吸收剂CN3NH3PbI3的禁带宽度仅有1. 5 eV,在光伏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前景。

然而由于CN3NH3PbI3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很差,由此封装的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极差。

随后人们发现,采用固体电解质代替液体电解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CN3NH3PbI3的稳定性,还进一步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大幅度提高,截止2013 年9 月份,由CN3NH3PbI3组装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下来已经高达15% 以上。

以钙钛矿型有机铅碘化合物为吸光材料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是继染料敏化、量子点敏化之后的又一基于纳米TiO2的新型太阳能电池[4]。

钙钛矿有机铅碘化合物(比如CH3NH3PbI3)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能,在液态敏化电池和基于空穴传输材料的固态薄膜电池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5-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