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监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14 20:53:59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要求越来越高,观念逐渐由以前的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但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所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食品安全事故不仅危害人的生命和健康,而且对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威胁,政府已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体系,对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的安全监管。

尽管如此,我国食品安全保障问题依然不尽人意,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背景下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要求我们另辟蹊径,寻求非政府组织参与下的更为有效的监管方式。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改革发展必然要求,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政治民主,塑造民主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

但同时,在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其在食品监管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

在此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监管问题研究成为特别重要而且相当紧迫的课题。

一、关于非政府组织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理论研究目前我国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中的监管进行了研究:刘录明,侯军岐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从监管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是以政府监管部门为主,客体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监管手段主要是法律、行政、技术的系统性监管体系;从安全食品的生产者和需求者的决策模式,以及政府监管的决策模型出发,提出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追求安全保障最优化,生产者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追求食品生产销售的利益最大化,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力求提供人民群众急需的最大化社会需求,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保障过程中互相制约、互相依赖的观点。

李长健,张锋在《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三种力量》中从动态社会契约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二元社会结构的合法化程度,认为在保障社会食品安全方面,不仅仅要依靠政府监管部门,要想把好食品这个特殊商品的安全出口,必须让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食品提供者紧密联系起来,让非政府组织和公益性组织及个人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来。

他们就食品安全保障各主体的成本收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我国需要建立社会合作性的监管模式;进而提出了在我国实行多元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