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 研究意义2017年,于欢刺死辱母者案轰动一时,大众之所以对于欢一审无期徒刑的审判结果多持同情、愤慨情绪,不可排除辱母这一字眼对群众道德观及正义观的刺痛。
司法实践中,被害人过错屡见不鲜,但由于立法上的缺失,缺乏可操作性,其作为酌定量刑情节或是被束之高阁,或是被无章可循地适用,同案不同判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混乱严重影响公平正义的实现。
因此,为了实现罪刑相当、罚当其责,维护公平正义,构建起一个规范的刑法评价标准,深入研究被害人过错并将其纳入刑事责任体系中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此外,研究被害人过错还可以从被害人角度进行犯罪预防。
二 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刑法学界对被害人过错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于21世纪初开始对其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涵盖被害人过错的概念、特征、种类、效力依据等各个方面。
1.关于被害人过错的概念,潘鲁庸(2011年)将其定义为:被害人实施了应受谴责的行为,如主动挑衅、疏忽大意导致其自身受到损害,受害人本人对损害的发生负有一定责任。
高维俭(2005年)将其定义为:没有尽到积极预防犯罪的义务,从而导致他人对自己的伤害。
王新清、袁小刚(2008年)将其定义为:被害人基于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所实施的侵害犯罪行为人的相关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从而诱发犯罪人的犯罪意识、激化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否定性评价。
而王佳明(2007年)将其定义为:一种对于被害人主观方面的规范评价。
2.关于被害人过错的特征,周晓杨、陈洁(2003年)认为:被害人过错有四个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