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系稳定剂在反渗透水质条件下的缓蚀试验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24 15:38:25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前言金属腐蚀现象很常见,且造成的损失极大,约占GDP的5%。

寻求经济环保的腐蚀防护技术非常重要,相较于电化学保护、防腐蚀结构设计、金属镀层、合金覆盖、有机涂料防腐,缓蚀剂技术的成本低、见效快、操作简单,性价比高,与其他防腐手段相比,我认为缓蚀剂更适合用于大规模的工业防腐阻垢。

一、缓蚀剂定义缓蚀剂,又称腐蚀抑制剂,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将缓蚀剂定义为以适当的浓度和形式存在于环境(介质),可以防止或减缓材料腐蚀速度的化学物质或复合物[1],其中聚磷酸盐是以阴极作用为主的缓蚀剂,又叫多磷酸盐,常用的聚磷酸盐是六偏磷酸钠和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对于某些金属离子(如钙、镁等)有生成可溶性络合物的能力,可以构成沉淀型保护膜,因而起到水处理剂的作用。

要使六偏磷酸钠达到良好的缓蚀效果,要求水中有足够的钙离子浓度,因为水中若没有Ca2 或Ca2 浓度太低,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保护膜而使缓蚀效果很差。

要形成稳定的膜,一般要求Ca2 浓度大于20mg/kg,成膜的最佳PH 应控制在5.0~7.0内。

[19]二、缓蚀剂的特点缓蚀剂优点在于:缓蚀效果好,可用于多种场合,且用量较少,经济成本低,操作门槛低。

目前可主要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金属罐类容器保存,油田污水处理、管线防腐蚀穿孔,采暖设备管道及日常用饮用水系统。

聚磷酸盐缓蚀剂作为常用的典型缓蚀剂,具有易水解操作便捷,价格低廉缓释成本经济性好,且无毒副作用的优点,性价比较高,用处多可缓蚀可阻垢,广泛应用于各类水质;缺点是本身结构并不稳定,使用中易出现水解成转正磷酸根,形成磷酸盐垢,正磷酸使水富营养化,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质物染的公害。

三、缓蚀剂的发展历程缓蚀剂的第一次面世是在1860年,英国的B.P-23207号专利,直至1932年前后,油井酸化缓蚀剂开始在酸化采油技术中大放异彩,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酸洗缓蚀剂的研究开始于1953年,若丁的成功研制用于天津钢厂硫酸酸洗工艺中。

40-50年代,铬酸盐被广泛使用,直到60年代,石油化工发展迅速,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铬酸盐被严格限制,磷酸盐逐渐取代铬酸盐,而后暴露出不稳定易污染水质的问题,后被低浓度有机磷酸取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缓蚀剂研究单位剧增,复配的缓蚀剂成为主流,就缓蚀剂总体而言,到1981年,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业委员会成立,迄今为止已开了二十余届全国缓蚀剂学术会议,缓蚀研究开发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