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1. 非晶的发展概述
自然界中的物质,从原子排列是否具有长程序来考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有序结构;另一类为无序结构。非晶固态材料是为无序结构材料。一般来说,当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的空间排列不呈现周期性和点群对称性,长程序受到破坏,只是原子间的相互关联作用,使其在几个原子间距的小区间内(约10-15埃),这样一类特殊的物质状态统称为非晶态,得到的材料称为非晶合金或金属玻璃[1]。
1.1 非晶发展历程
自从1960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Duwez[2]及其同事采用直接将液态金属激冷制备出Au-Si非晶合金以来,金属玻璃已经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由于薄带其长度和宽度方向上非常有限,非晶合金的发展遇到瓶颈,直到1969年,Pond[3] 等人用轧辊法制备出长度可达几十米的非晶合金薄带。同年,Chen和Turnbull[4] 通过将液态金属直接滴落到Ag或Cu的基片上获得了厚度为1mm的Pd基非晶合金,预示着大尺寸金属玻璃形成的可能性。1982年,Turnbull[5]等人利用深过冷原理,制备出了尺寸达厘米级的Pd-Ni-P大块非晶合金(BMG)棒。80年代后期,日本东北大学的Inoue等人研究制备了三元镧基非晶合金La-AI-Ni和La-Al-Cu[6],具有极强的玻璃形成能力,利用铜模铸造法得到了厚度达几个毫米的全非晶棒材。90年代初,除了日本东北大学Inoue小组致力于开发新型块体非晶合金外,另一个著名的研究小组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Johnson小组。Johnson工作组用铸造方法也得到了直径为10~30 mm的Zr-Ti-Ni-Cu-Be系块体金属玻璃[7],该合金系形成玻璃的临界冷却速度在 10 K/s 以下,这种合金体系的出现,预示着形成更大尺寸的金属玻璃的可能性。在Inoue和Johnson的研究基础上,Fe基、Al基、Cu基和Ti基等可形成块体金属玻璃的合金体系也相继被研发出。
1.2 Cu基非晶的发展
1995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Lin等首先制得Cu47Ni8Ti34Zr11非晶合金,合金的临界尺寸达到3mm,这是首次报道的铜基块状非晶,其复杂的化学成分提高了非晶形成能力。之后日本东京大学的Inoue小组开发了Cu2Zr(Hf)2Ti合金系列。近年来,日本东北大学的Inoue和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William Johnson等人相继开发出了工程应用背景更广阔的Cu基块状非晶合金。该合金具有超高强度和一定的延展性,其拉伸断裂强度范围约为2000~2500MPa,延伸率为2%以上,这些特性是连玻璃形成能力最好的Zr基非晶合金也无法比拟的[8]。正是因为Cu基块状非晶合金具有较强的玻璃形成能力、相对低的成本和优异的力学性能,使得Cu 基块状非晶有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材料,而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1.3 CuZr二元非晶发展概述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末,国内外学者就依据Davis判据对金属-类金属的非晶体系进行了研究,当时学者们研究的合金系主要有Cu2Si系、Cu2Ge系以及Cu2As系。20世纪80年代初,材料工作者开始研究Cu基金属-金属系非晶,这一类型的合金系有Cu50Ti50和Cu50Zr50等[9]。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对Cu57Zr43非晶态合金和其液态金属结构进行比较[10],人们发现非晶态合金的微观结构与液态金属结构的不同,这一发现为非晶态合金的理论发展与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限于当时的条件,非晶合金只能生产带、丝、薄片及粉末形状,使非晶合金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对非晶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多元合金具有更大的非晶形成能力。2005年中科院物理所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的张博、汤美波等人研究的高强度塑性CuZr[11]金属玻璃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文被PRL选做Focus,这是块状非晶领域第一篇被选做Focus的文章。
2. 非晶合金的形成机理
2.1 非晶形成热力学因素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H3PO4添加对非水电解液中微弧氧化涂层组织性能的影响文献综述
- 应变速率对等轴组织TC4 ELI合金应力腐蚀敏感性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低成本Ti-Fe-B合金高温拉伸性能研究文献综述
- 退火温度对超细晶Ti-Fe-B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献综述
- 锌离子电池非晶二氧化锰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文献综述
- 锌离子电池Co掺杂非晶二氧化锰正极材料制备文献综述
- 氮化硼在紫外光固化3D打印材料中导热性能的研究文献综述
- Mo添加对AlCoCrFeNi高熵合金耐蚀性影响文献综述
- ZnIn2S4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对其光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 激光选取熔化SLM增材制造TC4合金在含氟离子溶液中的自由腐蚀行为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