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基形状记忆合金的阻尼性能研究文献综述

 2021-09-30 23:02:49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1.11.1前言

在实际生活中,结构的阻尼现象到处都存在,但由于阻尼值比较小,因此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要设法避免和克服阻尼,以取得较好的技术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工程中对振动和噪声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必须要很好地控制它们。在探索减小振动和降低噪音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有效的途径:一是将结构件设计得足够庞大和坚固,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以降低振动振幅来起到减振的作用,但从成本和质量方面考虑是不可取的;二是巧妙设计结构件,使它避开共振条件,这是传统的结构设计所经常采用的方法,但对于振动谱非常复杂的结构,这种方法只能部分解决问题,适用范围不广;三是采用阻尼材料,通过材料本身所具有的高阻尼特性有效地达到减震降噪的目的。所以,开发具有减震降噪功能的金属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给已适当变形的材料以温度变化,材料能自动做功而恢复变形前形状的效应称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1],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称为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

SME最早于1932年由美国人A.Olander在Au-Cd合金中发现,1951年L. C.Chang和T.A.Read在Au-Cd、In-Ti合金中发现形状记忆效应。1963年美国海军研究所的W.Bueher 等人发现Ni-Ti合金也有形状记忆效应,并设计了机械实验装置。1969年美国Raychem公司生产Ti-Ni-Fe记忆合金管接头用于F14战斗机上的液压管路系统连接。20世纪70 年代以后SMA真正进入实用化阶段,至20世纪80年代末SMA的研究才遍及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该合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已出现第三代形状记忆合金,且进入商品化阶段。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汽车工业、电子、医疗、机械、建筑、服装、玩具等各个领域。当前,形状记忆合金无论在材料的研究上,还是在制备工艺及元件的应用上都在不断的开拓和发展。其中,铜基形状记忆合金是目前发现的形状记忆合金中的一个主要类别,它具有形状记忆、超弹性、高阻尼和良好的导电性四大功能,且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和性能优良。其记忆性能仅次于Ni-Ti系合金,相变点可在-100~300℃范围内调节,在要求反复使用次数不太高、条件不太苛刻情况下,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一般,人们常把马氏体相变及其逆相变所呈现的形状记忆效应分为两类:单程(One Way)记忆效应和双程(Two Way)记忆效应。所谓单程记忆效应实质是指具有一定形状的母相材料,经马氏体相变成为马氏体后将马氏体变形,再加热到As以上,在逆相变成为母相的同时,恢复原母相形状的物理现象,如图1-1所示。而双程记忆效应是指某些材料,在经过一定处理(称为训练)后,不但对母相的形状具有记忆效应,且当再冷至Ms以下,又呈现马氏体经过形变后的形状的物理现象[2]

图1-1 形状记忆效应的形式(a)单程(b)双程

1.2 Cu基形状记忆合金

1.2.1 Cu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分类

铜基SMA母相均为bcc结构,称之为β相合金。铜基形状记忆合金主要有Cu-Zn和Cu-Al两大类,其中最具使用价值的是Cu-Zn-Al系、Cu-Al-Ni系和Cu-Al-Mn系。与Cu-Zn-Al系相比,Cu-Al-Ni系合金热稳定性较好,有较大的回复应力和较高的动作温度。Cu-Al-Mn系是新型形状记忆合金,具有极佳的延展性、显著的形状记忆效应和伪弹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