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传统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是将软硬件集成在一起,其硬件结构灵活性差,不易后续改进升级,同时软件系统程序难以移植、不可修改。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使信号发生器越来越多与计算机相结合。
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芯片功能和容量得到很大提升,这些变革为新式数字测量仪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使以模拟电路技术为主导的传统信号发生器逐渐被数字电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信号发生器所代替,产生的信号在质量上比以前有明显改善。
然而随着对信号发生器的需求,人们往往需要一个频率、幅度都能自动调节的信号源,因此直接频率合成技术(DDS)被普遍采用。
在现有条件下,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占用频带宽、转换速度快、分辨率高和相位连续,可实现对信号参数的参数控制。
因此,髙速信号发生器多采用这一技术来产生可变频的载波信号、各种类型调制信号以及用户自定义的有限带宽任意信号,也为各个领域提供稳定、准确、可靠的测试信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971年,美国学者 J.Tierney,C.M .Rader 和 B. Gold 首先提出数字频率合成技术(DDS)概念。
【1】同时DDS技术是基于相位量化的理念进行频率合成,且DDS 频率合成器一般由相位累加器、波形存储器、模数转换器(DAC)和低通滤波器这几个部分组成。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对DDS相位累加器进行了改进,ROM数据进行了压缩,使用了抖动注入技术等,这些改进技术促使AD、Qualcomm、Stanford等公司一系列优良的DDS器件不断出现。
如安捷伦33250型生产函数/任意波形发生器、美国福禄克FLUKE-25模型的信号发生器、国产SG1060数字合成信号发生器,国产S1000信号发生器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