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对地形的表达最早可追溯至象形符号、写景透视等,到17世纪等高线地形图,乃至20世纪40年代的航空影像,这一阶段地形表达以模拟为主。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使得地形表达发生了本质变化,特别是数字高程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出现,地形可视化技术应运而生。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DEM)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最为重要的空间信息资料和赖以进行地形分析的核心数据系统,与传统的地形图件相比较,DEM作为地形的数字表达形式具有其特点。
首先,DEM可以很方便地以各种比例尺和多种形式表达地形信息,如多种比例尺的地形图、纵横断面图及立体透视图、立体景观图等;其次,DEM具有稳定的精度,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等种种因素而导致精度的损失;再次,因为是数字形式,可以方便地增加和改变信息,便于存储管理、更新维护、传输共享、计算机自动处理,适合于各种定量分析与建模,容易实现自动化和实时化。
地形可视化以DEM或数字地面模型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图像图形相关理论,研究地形的显示、仿真等。
由于地形可视化的用途非常广泛,地形可视化成为近半世纪来各个行业领域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1,7],例如动态地形简化、地形仿真、真实感地形环境、地形景观模型等等。
二、研究的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规模地形建模中数据的组织与调度、数据简化、地形纹理映射等DEM数据可视化技术本身[1,2],地形可视化表达手段也比较单一。
常规平面等高线图在三维平面实现了二维地形的表达,但地形起伏需要进行判读,虽具量测但不直观。
地形仿真和地形景观模型必须借助外部数据,如遥感影像、航空影像、地形纹理像片等。
实际上DEM本身含有丰富的地形特征和结构信息,如坡度、坡向、曲率、地形结构线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