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系统规则漏洞侵财行为的定性分析文献综述

 2023-03-24 09:40:45

利用系统漏洞侵财行为的定性分析

摘要:在处理利用系统漏洞侵犯财物的案件时,应当注重运用预设的同意理论,只要在机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满足了机器设置者预设的规则以及客观化的操作程序,就属于得到了预设的同意的行为。要综合考量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与机器预设同意范围,若行为突破管理者事先预设的同意条件范畴,则不能认定为机器之管理者被骗。传刑法理论囿于机器不存在意识和认知能力,无法陷入“认识错误”而处分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的事实层面,得出“机器不能被骗”的刑法命题。虽然机器不能被骗,但指导性案例表明应当越过机器考察机器背后的人是否被骗。对于人机关系中,盗窃与诈骗交织的行为,要通过对行为人的行为符合何罪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才能准确的对行为进行定性。

关键词:机器被骗; 盗窃; 诈骗; 预设的同意

一、文献综述

(一)“机器能否被骗”的理论观点

学者对于“机器能否被骗”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关于这个问题,刘明祥教授与张明楷教授曾经历过多次辨析仍僵持不下,如刘明祥教授认为被智能化了的计算机这类“机器本身并不能受骗,但由于机器是按人的意志来行事的,机器背后的人可能受骗”。但张明楷教授则否定机器被骗的可能性。随着智能化机器的投入使用,本来持有“否定机器可以被骗”观点的学者也转变了思路,如黎宏教授对自己当初肯定“机器不能被骗”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认为智能化机器的使用是人脑的延伸,故此被骗的不是机器本身,而是设置机器的主人即自然人。陈兴良教授也指出,“智能机器仍然是机器,它没有独立于人的意志。因此,机器同意其实质是人的同意。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机器本身也存在受骗的可能,如刘宪权教授就认为,单纯的机械不能被骗,但具有识别功能的“机器人”则完全可能被骗。

学界主要观点及理由如下:

1、机器可以被骗

持“机器可以被骗”的论者认为,尽管目前的智能机器智能化程度较低,功能也较为有限,但智能机器具有简单的意识,能够进行判断。“机器不能被骗”理论不当地扩张了盗窃罪的处罚范围,而缩小了诈骗罪的处罚范围,鉴于盗窃罪的处罚较诈骗罪重,因此,盗窃罪之犯罪范围扩大违背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