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感知视角下公立医院政府治理效果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8 15:19:40

医务人员感知视角下公立医院政府治理效果评价

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政府对卫生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卫生总费用结构逐步优化,中国医改取得一定成就,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医务人员更面临着医患关系紧张、薪酬制度不完善、医疗执业环境不佳等严峻问题,满意度难以提高。本文从公立医院改革现状出发,试论述相关的政府治理理论、员工感知价值理论、政府治理效果评价理论,旨在为开展公立医院政府治理效果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医务人员感知视角;公立医院改革; 政府治理;效果评价

中国医改在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办医等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但是目前我国医改在分级诊疗实施、医疗体系结构性矛盾、医药卫生法律体系亟需健全等方面还待突破。公立医院综合治理实施以来,医务人员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评价不高,认为改革成效不明显,或流于形式,其认为主要问题体现在公立医院在体制上缺乏突破、缺乏相应财政支持、医生支持度不高等方面[1]

公立医院改革是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所有其他体系的建立和配套政策的落实,都依赖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成功。在不断深化医改以来,针对公立医院综合治理,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和《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提出“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主体作用,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明确提出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的目标。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发布《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7月31日前,全国所有地市出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9月30日前,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

2017年发布的《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目前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正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由100个增加至200个,改革正逐步从试点探索、单向突破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进。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公立医院综合治理逐渐扩大和深入,改革中显现出了许多问题。执行药品零差率改革后,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出现较大改变,导致检查费用增长过快,检查项目繁多;城市的三甲公立医院依旧人满为患,门诊及住院数量的占比和增速仍不断提高,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县级公立医院没有很好地起到“首诊”和“分流”的作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县级公立医院优秀医护人才流失严重;医患矛盾不断加深、伤医事件频发,医患关系紧张;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步伐不快、运营效率低,现代治理理念不清晰等等问题制约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最终成效应是回归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广泛惠及老百姓,做到多方共赢,实现社会和谐。公立医院治理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政府各职能部口之间的关系及政府与医院的关系,单个公立医院内部的改革不能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目的,必须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改革的核心[2] 。从委托代理理论看,医生是医院的服务代理人,是患者的服务代理人;从服务角度看,医生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执行者,直接对服务成果负责[3] ,作为直接生产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是公立医院的构成主体,其应是改革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了解医务人员对公立医院政府综合治理的评价,正视医务人员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的需求与感受,寻求政府治理措施的改善,是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前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以医务人员的视角评价公立医院综合治理效果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