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临终关怀研究进展及启示
摘要:综述国内外临终关怀研究进展,指出与国外临终关怀的模式及发展情况比较,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形式多以临终关怀病房/安宁病房及宁养病房为主,临终关怀事业主要存在受中国传统观念束缚对临终关怀缺乏重视、数量不足、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我国临终关怀模式的建立和发展需立足中国实情,将外来经验本土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将临终关怀理念普及化。
关键词:临终关怀; 养老; 模式; 病人
- 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加之40年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家庭养老已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大量增加的老年人群成为临终护理的潜在需求对象,临终关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1-4]。世界卫生组织曾定义“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法,通过运用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治疗身体疼痛及心理和精神疾病等其他问题来干预并缓解临终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及其家属正确面对所患有的威胁病人生命的疾病所带来的问题”。目前舒缓治疗、缓和医疗、安宁疗护作为临终关怀的同义词更多被指代。临终关怀在于它超越了以往生与死的绝对认识,一改过去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更加关注临终病人的真正需求,给予病人最人性的关爱和照顾,圆满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临终关怀是本着对生命的尊重和价值的思考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涵盖了心理、医学、伦理道德、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5-7]。
1 临终关怀的对象和发展
1.1 临终关怀的对象 临终关怀服务的对象包括在医学上已经被判明无法治疗,存活期可能只有6个月左右的临终病人,和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几乎要到达生命结点的老年人[8]。
1.2 国外临终关怀的发展情况 临终关怀的发源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西欧修道院,它为濒临死亡的朝圣者、旅游者、重危病人提供照护[9]。真正意义上临终关怀运动发起者是英国女医生西塞莉·桑德斯博士,她于1967年7月在伦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临终关怀医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继之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或先后开展临终关怀服务[10-13]。章然等[14-20]研究发现,目前国外临终关怀研究由单纯医疗、护理扩展到教育、伦理、心理等多学科,并涉及组织模式、经济来源多个方面;其研究重点从调查临终病人及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通过医疗、护理干预等措施改善临终者的生命质量,延伸到几种模式的整合、医患和护患沟通、死亡教育、伦理和道德问题探讨、临终关怀护士的职责和角色、临终病人家属角色和作用。
1.3 国内的临终关怀事业 唐宏川[9]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在2000多年前成立的“庇护所”以及后来的“安济房”“普善堂”“救济院”“养病房”等都带有慈善和照顾老人、病人的意向。因此可以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已经蕴涵着对临终关怀具有启示的内容。1988年建立国内第一所研究临终关怀的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标志我国大陆临终关怀事业的起步;上海的“南汇护理院”、北京松堂医院、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个姑息关怀病房相继成立、广州等城市也陆续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病区或护理院;从1988年开始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0多家宁养院;2006年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是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里程碑[9-11]。阎安等[11-13]研究认为,中国临终关怀经历了理论引进与研究、宣传普及和专业培训、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等不同阶段。我国在20余年投入和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在这期间通过采纳别国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
2 临终关怀事业的模式和运作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