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4182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户籍制度由来已久,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户籍制度既关联国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目前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管理和统计的需求而形成的。自从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各条战线、各个行业以及各级政府组织和职能部门,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唯独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缓慢。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甚至成为阻碍人口流动,引发地域矛盾的根源,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户籍制度与改革发展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历史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得出对我们有利的结论并提供帮助。
关于户籍制度相关概念及改革,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文献综述如下: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概念
田庆有[1](2014《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认为户籍制度是一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除了包括户籍管理制度之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户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社会人口动态,并对人口进行社会管理,其内容包括通过户籍来证明公民身份、统计人口数据、执行资源配置和进行财富分配等。户籍制度具有原始功能和异化功能,户籍制度的原始功能是户籍制度建立的最初目的,主要是用来证明公民身份和统计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户籍制度大都具有这种功能。户籍制度的异化功能是根据户籍进行资源配置和社会财富分配,这是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才存在的特殊功能。例如对人口迁徙的限制和附属于户籍制度的各项社会福利制度都属于户籍制度的异化功能。
郭芹【2】(2012《我国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改革的伦理探究》)研究认为通过考察世界各国的户籍制度,可以发现户籍制度一般具有两种原始功能。一种是用来证明公民身份,即通过人口登记的内容为公民提供民事证明服务。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户籍登记制度。虽然各国对于户籍登记制度的称呼不同,但基本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另一种是统计人口数据,为国家制定以人口方案为基础的规划、决策提供人口信息服务。这是户籍制度的社会管理职能的体现。通过掌握人口数据,可以准确地及时地掌握全国人口的分布、增减、变动情况,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和决策支持系统,为人口专项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有效支撑。
吴京【3】(2013《我国城镇流动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研究认为户籍制度的原始功能既可以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还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但因户籍制度的异化功能多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对它的评价必须结合国情综合评价。我国户籍制度的异化功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迁徙;二是在户籍上附加过多社会福利。恢复户籍仅仅作为人口登记和民事关系证明服务的功能,弱化户籍在配置行政资源、财税资金等方面的功能,逐步将公民社会福利的享受资格与户籍剥离将是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
林浩【4】(2013《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研究认为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初具雏形。最初的户籍制度是源于古代赋税制度和征兵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采用了编户、定籍等方法进行人口的管理和控制,隋唐时期,户籍制度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宋朝中叶,户籍由世族身份制转为职业身份制,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户籍赋税功能发生分化。明清采用黄册登记制度,开始加强对人身控制。晚清时期,保甲制度继续强化。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将保甲制度与近代警察制度相结合,强化警察的监控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颁布了《户籍法》,该法把人事登记和户籍登记合二为一,推行了身份制度并确立了以户立户的编户原则,但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该法未能得到很好的施行。
严士清【5】(2012《新中国户籍制度演变历程与改革路径研究》)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户籍制度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户籍制度的着重点放在了社会治安管理功能上,对于人口迁徙并无特别限制。1958 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标志着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正式建立,1954 年宪法赋予公民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基本被剥夺。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