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居民食品安全认知与相关行为调查
摘要: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对食品的认知是公众进行消费行为的前提条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会影响政府的监管效率以及相关食品企业行为。本文对国内外公众食品安全认知与相关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简要回顾了其研究进展,分析国内外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与相关行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以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相关思路,为在人群中开展干预性措施提高一定帮助。
关键词:食品安全; 居民; 认知; 行为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1、食品安全内涵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1]。“食品安全”的概念首次在1974年11月在《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认为“食品安全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任何食品[2]。”世界卫生组织(WHO)《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计划指南》将食品安全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使用时不会使消费受害的一种担保。”我国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总的来说,食品安全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
2、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国际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