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残障人士增加公共供给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4-07-29 15:40:25
摘要

残障人士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福祉关系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文明进步。

增加对残障人士的公共供给,是保障残障人士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阐述了残障人士公共供给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现状问题以及优化路径。

研究发现,我国残障人士公共供给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供给理念、供给机制、供给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多层次保障、全方位覆盖的残障人士公共供给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残障人士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与社会融合。

关键词:残障人士;公共供给;社会公平;权益保障;政策建议

一、相关概念的解释

1.残障人士:“残障人士”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概念,其定义随时间、社会文化背景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不断演变。

在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发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将残疾定义为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的限制,强调了个人、环境和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国2008年颁布的《残疾人权利公约》也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将残疾人界定为那些在与其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身体或精神功能方面存在着长期性残疾,并且在与环境互动时,在执行某种或某些活动时存在着参与限制的人。

2.公共供给:公共供给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其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供给的范围十分广泛,涵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是政府履行社会职能、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