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农村养老模式探究文献综述

 2021-09-25 01:00:35

全文总字数:5546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王 亚 学号:2303110117 所在学院:法学院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题目: 我国当前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究指导教师:张 勤

2015 年 5月8日

文 献 综 述一、立论依据 (一)研究背景 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当一个城市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时,标志着这城市或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比城市更加严峻。预计到 2030 年,我国农村地区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到农村总人口的 17%。加之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村、空心村,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紧张,尤其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研究意义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引发诸多社会治安问题。因此,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刻不容缓。而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首先要回答的是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从而不断促进农村养老保障体制的完善。 (三)研究目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尤其是我国现在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大,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研究的目的重点着落于三个方面:一是现行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二是国内外养老模式的研究以及国外经验对我们的启示;三是政府、家庭、社会、老人群体这四个农村养老支持的主体,他们应在农村养老模式中发挥怎样的具体作用。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978年以前,学术界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少,且主要集中在讨论农业生产合作社模式在农村养老方面的优势。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学术界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逐渐多起来,并就相关问题达成共识。 1、关于介绍我国农村现行养老模式界定的研究 喻丽,何金旗[1]认为家庭养老模式即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的照顾以及精神上的慰藉,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土地养老模式是农民最稳定的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险模式主要做法是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社区养老模式是指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者乡镇企业,仿照城镇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办法给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 周跃峰,刘敏[2]认为家庭养老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养老,特点就是子女。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占主导地位;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的集体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土地养老是的农村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得到自我满足;社会保险养老成为有益补充。 卢德平[3]曾提出他的观点:关于中国养老模式的分类,有的学者认为,应以养老资源的提供者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认为存在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三种基本类型。有的学者认为应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场所或居住方式对养老模式进行分类,因此出现所谓的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基本分类。 2、关于我国现行农村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研究 张立,张文学,杨建林[4]认为农村社会老龄化面临严重挑战:第一、农村老年抚养比难以承受。第二、农村老龄化的三项指标均超过城镇。第三、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亟待解决。第四、新农合落实效果不佳。第五、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滞后。 林源[5]认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一些挑战。一是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人口减少,家庭承担养老的能力降低。二是农村经营体制变化,农村集体成为一个行政概念,广大农村集体经济受到削弱或者几乎没有经济收入,因而集体养老的基础不存在。三是土地的收益率太低,土地保障作用弱化。四是我国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政府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济基础薄弱。 薛晓华[6]则觉得现行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自我养老作用发挥有限,保障水平低,配套措施滞后。其次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核心家庭规模缩小导致家庭功能弱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导致大量空巢家庭出现,传统孝道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再者是集体养老陷入困境,养老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养老资金匮乏。最后是政府养老效果欠佳,在制度设计上,农保存在保障水平低、不具有社会性、保值增值困难、稳定性差等四方面缺陷,在操作上,农保也存在很大问题。 3、关于解决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问题的对策研究 崔永军,吕恒[7]认为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模式的思路。第一,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第二,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模式体系。完善农村养老模式需做到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回归养老本质;定位清晰、促进机构养老快速发展;强化政府责任、扩大集中养老规模;提高个人养老意识、提升个人养老能力。 李月[8]认为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同时要高度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只有双管齐下,才可以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生活环境。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还要以家庭养老为第一层次,以差别性的、缴费的社会养老保险为第二层次。高度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发挥子女对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不可替代作用,探索农村社区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主要作用,发挥基层政府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积极作用。 刘布光[9]认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养老模式。第一,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核心,以基础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形式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核心。第二,以农民种类和实际经济情况来确定各方缴费比例。第三,注重发展个人养老储蓄账户的作用,实现个人账户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蓄账户的作用最大化。 (二)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且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小,故各国已先后建立起自己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农村养老保障形式上,通常采用三种模式:普通福利型、社会保险型、个人储蓄型。徐文芳[10]认为国外农村养老,特别是一些发达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社会保险模式,可以分为四种:①福利型养老保险模式。②援助资助者模式。③自我投保模式。④养老金私有化模式。 董大敏[11]认为大多数国家采取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主要是分为社会保险方式、福利保险方式和强制储蓄三种制度模式。日本、德国这两个国家是典型的社会保险型,普遍采取现收现付的计发方式,强调个人的养老保险责任。以瑞典为代表的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福利型社会保险,保险费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不强调个人缴纳保费的责任。而强制性储蓄模式主要在新加坡实行,个人和企业承担主要缴纳保费的责任,政府只提供优惠政策。李轩红[12]认为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①立法先行。农村养老保险都是先建立了法律制度,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进行,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有强制力和遵从力,使符合条件的农民都被覆盖到制度内。②对象明确。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象针对性非常强。③促进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④权利义务相对等。制度的规定体现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受益者是构筑社会保障大厦重任的基础,农民个人是承担缴纳社会保障费用义务的主体,所有符合范围内的人员都要缴费。三、研究内容 (一)主要内容 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借鉴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益经验,采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观察法方法,探讨农村养老模式及其构建路径。论文从绪论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到最后的农村养老综合路径探索一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养老保障的重要意义,提出构建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宜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的研究背景,以及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部分,分析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变迁的轨迹。 第三部分,在回顾养老模式变迁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现状,针对农村的养老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几种养老模式的优劣以及其重要性,同时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比较分析部分发达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部分地区实行的养老模式特征,得出有益的启示。 第五部分,根据之前的分析和总结,对构建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宜的养老模式提出一些建议。如将强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力度、创新家庭养老的方式、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家庭养老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型养老模式。 第六部分,总结和研究展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图书馆、互联网和中国知网上的著作、资料和期刊文章,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获取研究相关信息,而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和梳理,作为本研究最有力的资料。 2、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几种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农村养老制度,并根据其实施的具体情况与中国实际进行比较,以期充分认识和把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身发展条件和自身发展道路的农村养老制度。同时对国内城乡二元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从一些地方试行城镇社会养老模式中寻找借鉴经验。 3.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在中国养老问题上,既有定性分析,如对于农民、养老模式和养老方式等概念的定性分析,同时又有大量数据来支撑本文的论证。4、观察法。通过对农村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关于资金和物质的来源,以及休闲时间的利用、娱乐活动的实际观察,从农村老人个体角度,获取农村养老模式实施的一手资料。对现有农村养老模式的优劣分析,影响因素等分析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1]喻丽,何金旗.关于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3,17(2):67-70[2]周跃峰,刘敏.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26(3):23-26[3]卢德平. 略论中国的养老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4)[4]张立,张文学,杨建林.中国农村多支柱的养老模式研究[J].西北人口,2012,33(4):23-26[5]林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0,(6)[6]薛晓华.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5-17[7]崔永军,吕恒.中国农村养老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11):39-40[8]李月.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15-18[9]刘布光.当前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6):92-93[10]徐文芳.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0,(2)[11]董大敏.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及其对我国新农保试点的启示[J].商业经济, 2011,(11):55-57[12]李轩红.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栋岳论丛,2010,31(12):111-113[13]李黎明.吴江区农村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4]王新梅.全球性公共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文汇,2005,(12)[15]周爱玲,石研研.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年(12):167-169[16]左菁.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法学,2007,(4):70-72[17]安徽政协委员建议: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N].中国保险报,2012-2-20(003版)[18]王国华.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经验及启示[J].新农村建设,2010,(4)[19]郑功成.中国医疗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J].东岳论丛,2010,(10)[20]张潇,黄涛.乡镇养老建筑新思路[J].山西建筑,2015,41(1)[21]吴玉韶,党俊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4[22]凌文豪.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变迁逻辑[J]. 社会主义研究,2011,(6)[23]赵金子.独生子女养老,该如何应对[N].东营日报,2014-11-25(4)[24]孙舟燕.于失地农民养老观念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科技,2010,(21)[25]杜小三.关于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6)[26]李华成,徐前权.加快推进农村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体系建设[J].山西政协报,2013,(13)[27]熊茜,李超.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向何处去[J].财经科学,2014,(315):125-131[28]刘高成,文国权.集体土地流转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2010(S1)[29]张正军,刘玮.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家庭方式需要支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赵慧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七大难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4)[31]李香允.农村养老保障形式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2]赵志强,刘刚.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推行的挑战和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