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网络直播消费者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2022-02-22 20:10:50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相关理论与概念

1.1 互动仪式链理论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2003 年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即仪式)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1]。在柯林斯看来,情感能量又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人们参与传播的动机实质上应归结于“情感能量的理性选择”。于是,在此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互动的仪式链模型,即互动仪式的参与者在关注点与情感的相互连带中,能够产生一种共享的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进而形成新的社会定位与社会形象[2].

根据柯林斯的观点,互动仪式是一组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3],其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3)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这些要素彼此形成反馈作用,并且当它们有效综合,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互动参与者就会产生以下体验: 1)群体团结;2)个体的情感能量;3)代表群体的符号或“神圣物”;4)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符号的道德感。如此可见,互动仪式的核心是一个时间推移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发展出共同的关注焦点,并彼此相应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4]网络直播空间营造了一种更为真实的在场感,分散隐匿的群体成员在同一个虚拟空间中以更多样的形式进行互动,因而,基于虚拟空间用户同在的集体意识与情感连带便产生了[2]

1.2 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The Thoe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 Ajzen 和 Fishbein 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提出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的观点[5]。应用于市场营销学中,对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预测。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第二层次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这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如何采取消费行为以及采取特定消费行为的可能性的大小。第三个层次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包括: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主观规则,即他人认为消费者应该采取何种消费行为,这相当于他人对消费者提出的消费“规则”;知觉行为控制,即消费者对自身控制消费行为程度的判断,有时候知觉行为控制也会直接影响消费行为。第四层次是对以上态度、“规则”、判断等诸方面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因具体的产品而异[6]。该理论指出,人的行为模式受到三项内在因素的影响:1)个人行为态度,2)主观性规范,3)行为控制认知[7]

消费者购买行为可分为计划购买和非计划购买,其中将消费者计划购买的商品与实际购买的商品进行比较,认为那些在非计划之内的购买即为冲动性购买,而计划之内的购买即为目的性购买[8]已有研究表明,冲动性购买占网络购物的 34%[9]。冲动性购买是消费者感到突然的、强烈的、难以抗拒的驱使力,是在一定情绪冲突上产生的购买行为,情绪在冲动性购买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10]

1.3 S-O-R 理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