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利益分配的障碍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1-09-27 20:42:14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title}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title}

南京工业大学

本科生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

学号:

P2101110322

本科生姓名:

徐剑波

导师:

吴琨

论文题目:

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学院:

浦江学院

入学时间:

2011年9月

开题时间:

2015年1月

填报说明

一、开题报告中必须采用计算机输入和打印。

二、开题报告为A4大小,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开题报告要求摘要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

2、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和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

3、指出课题难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线路、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

4、计划进度和预期成果;

四、开题报告一式二份,本科生和学院各存档一份。

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及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即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创新在经济发展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现有的创新模式也决定了个体已很难在新时代背景下独立完成企业的创新任务,故新常态要求企业和个体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能力。而合作创新利益的分配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作创新能否达成,能否有效实现既定的创新目标。

2.研究意义

通过对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研究,有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从而合理有效地分配和调节企业内外部资源,更好地完成企业的合作创新任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获取更优的经济回报。

3.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研究

3.1合作创新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驱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核心动力,这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涉及科技创新的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本文重点考察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其中,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只是解决效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由外生转为内生,立足于自主创新,依靠原始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驱动需要注重协同创新[1]。

进入21世纪以来,巨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都在努力探寻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合作创新通过协调各因素来减少创新风险,成为受各国追捧的发展新模式[2]。使得企业关系由原有的零和博弈转变为非零和博弈,企业倾向于通过合作创新以减少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3]。由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如果企业纯粹依靠自身的科研实力开展技术创新,存在创新速度太慢或成功率很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企业为获取丰厚的利润,不得不改变技术创新的方式,开始吸引高校、科研机构进入技术创新活动中,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来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为更好地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创新就应运而生[4]。企业也乐于通过与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获取新的技术知识,通过与竞争者、材料供应商及顾客的合作等外部渠道来完成创新工作[5]。因此,在政府的鼓励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并运营委托-代理理论来实现产学研来实现合作创新利益分配的最优模式,从而达到产学研模式的可持续发展[6]。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由于合作创新利益分配导致了许多创新合作的失败,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对创新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分配方式和调试关系的研究,对于促进合作创新的长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7]。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第一、第三产业所占比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呈逐步上升趋势,但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而合作创新分配机制的研究则是企业创新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8]。随着技术交叉性、融合性的不断增强,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活动发展的新趋势,而高校拥有大量人才资源,使得高校在创新主体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11计划的提出更加使得高校协同创新成为热点[9]。

由于我国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自主研发能力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合作创新成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从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基于合作研发与非合作研发并存的均衡过程创新的两阶段博弈模型,以考察协同因素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行模式下企业对合作创新与非合作创新均会进行研发投入,且产品替代率越小,投入合作创新的资源就越多,合作与非合作研发资源的分配受到技术溢出与信息共享度的影响,技术溢出效应越大、信息共享越多,企业越倾向于合作创新。另外,技术难度越大,企业为减少创新成本、降低风险就越倾向于寻找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以提高创新绩效[10]。

企业战略联盟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创新形式,作为结合各个结盟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联合体,它创造出了远大于结盟企业独立运营所产生的价值。企业战略联盟也因此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战略联盟因利益而起,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企业战略联盟有效运营的关键所在。企业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联盟有效运营的关键所在。阮婕围绕这一论题,在广泛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的理论依据,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价值创造的内涵及其具体实现途径,并针对企业战略联盟的各种具体组织形式,从广义的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的角度,即不仅是指合作产品及其利润的分配,而且还包括联盟所产生的专利、技术诀窍、商标等无形资产,也作为利益分配的对象,并结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各种组织形式的利益分配模式,从而构建了企业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最后,在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机制有效运行的动力、措施与保障,构建利益分配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的评价体系。为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提供利益分配的科学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组建和发展提供现实的实践指导和运作思路[11]。

3.2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可分配的收益,分配标准以及分配方式[李晓辉]。利益驱动是产学研联合体构建的根本动力,建立高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关系产学研联合体的稳定和发展的关键,有关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利益分配机制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产学研联合体利益分配机制相应的制度安排[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产学研联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广泛共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形成了各自的产学研联盟发展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加强产学研合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推动。而在众多影响产学研联盟发展的因素中,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而导致失败的占相当大一部分。据吕海萍,龚建立等(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因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导致联盟失败的约占50%以上。骆品亮等(2004)则在对高校科研院所调查中指出,影响产学研联盟的主要因素中,利益分配不当占49%,其他因素占25%,人际关系不协调占19%。由此可见,利益分配合理与否是影响产学研联盟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的因素[13]。

3.3.合作创新中的利益分配

产学研创新模式是创新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通过广泛的实例可得知学研方和企业的最优利益分配比例与政府期望收益和学研方和企业的工作努力的比例系数成正比、与工作努力成本系数、风险规避度成反比,与学研方与企业经营业绩与其工作努力水平的比例系数相关。学研方和企业在合作创新过程中所付出的工作努力与其合作创新收益分配比例以及学研方与企业经营业绩与其工作努力水平的比例系数成正比,与工作努力成本系数成反比。学研方对企业工作努力的监督努力与其收益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依赖程度正相关,企业的监督努力亦如此[14]。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金、技术、硬件设备等;创新风险主要指技术风险等,通过基于Shapley法的研究可知对修正前利益分配与修正后利益分配进行对比发现,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能够对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起到很好的修正作用,所以,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要考虑协同单位的贡献、创新各单位的风险、创新各单位的创新投入等多种因素,这样既能保证利益分配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又能促进协同各单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15]。

通过对合作对策的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方法研究可得以下结论:第一、常用的合作对策的解的方法都可以用于联盟利益分配解决方案,但没有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技术创新联盟。需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特点来选择分配方法。甚至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联盟,由于特点或者合作对象的不同也需要采用不同的利益分配方案,以更好的维持联盟发展。第二、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处于联盟管理的中心地位,为了保证联盟健康快速的发展,利益分配方案必须要公平和有效率。同时,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也是联盟的稳定器和协调中心。第三、同时维持具有柔性特征的利益分配和具有稳定性特征的利益分配同等重要。利益分配方案必须要同时具有稳定性和战略柔性。以使联盟利益分配适应不同情况。最后、合理的联盟利益分配还需要有公正合理的评估咨询机构。目前大多技术创新联盟都成立专家委员会来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机构要能够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16]。

21世纪是变革的时代,为了获取更高额的经济回报,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其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变化,创新分为连续创新和不连续创新,连续创新为持续的技术改进,不连续创新为跨越式的突破性的技术进步,但无论是哪种创新都必须建立在以前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累积创新的自身特征决定创新过程将由控制导向到参与导向转变,创新的组织形式将由单个企业独立进行到多个企业联合参与。动态联盟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组织形式,从企业核心能力、中间性组织和战略管理三个理论对动态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进行了论述,并从技术创新的技术研发、协同生产和市场进入三个方面对中小企业组建动态联盟进行分析,指出动态联盟是实现累积创新,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的有效组织形式[17]。

在高校合作创新问题上,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组建校企合作创新共同体的基础,是创新实现的重要保证。其中,高校是重要技术成果输出者,企业则是创新基金主要投入者[18]。相关学者在利益分配混合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建立了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模型,并探寻了利益分配的最优合约安排。考虑到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19]。

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何处理其中的风险和利益分摊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协同创新利益分配问题是保持协同创新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综观国内外对利益分配的研究多是在不考虑协同各方所承担的风险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当今研究的一个空白点。根据Shapley值法进行计算分配,可知分配收益对于承担高风险的企业是不公平的同时企业投入的资本也是影响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投入资本高的企业按照贡献大小的原则就应该在分配中获得较高的份额,Shapley值法只是按照平均贡献来分配收益因此这样的分配是不公平的本文在考虑风险和投入资源的基础上对Shapley值法提出了修正方案克服了其它方法未考虑的风险和投资的不足,从实例分析可以看出修正模型更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此方法不仅可以用于企业与企业间的利益分配还可用于解决同一企业不同部门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各类合作项目的利益分配问题[20]。

4.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1.文献回顾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等查阅与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超星电子图书馆阅读电子图书、阅览图书馆借阅的相关书籍;通过Google学术搜寻和百度搜索相关资料。

2.归纳法

仔细阅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将有用资料分类、条理化,对论文相关资料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相关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和经验总结,并对这些企业在实际建设中的运用进行学习总结,指导相关理论和观点综合。

5.[参考文献]

[1]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J].经济学人,2013,(01):05-07.

[2]王月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3]韩兰华.不同联盟结构下企业合作创新利益分配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4]丁伟.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5]K-Htisa.Collaborativenetworksandproductinovationperformance[J].Reserachpolicy,2009,(38):765-778.

[6]翟雪莲,朱先奇.产学研合作创新利益分配利益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8):154-157

[7]董彪.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策略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8]陈晓华.多主体参与服务创新的利益分配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2008.

[9]张倩.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10]李玲,陶锋.基于双研发模式的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8):01-04.

[11]阮婕.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

[12]王文华,丁恒龙,余兴无.产学研联合体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2008,07(09):04-06.

[13]雷永.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4]李晓辉,周永源,高俊山.动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6):05-06.

[15]高翠娟,王艳秋,尹志红.基于Shapley法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研究[J].北方经贸,2014,(10):243-247.

[16]何礼鹏.基于合作对策的创新联盟利益分配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17]陈林波.累积创新中动态联盟利益分配及知识产权风险评价[D].重庆:重庆大学,2007.04.

[18]贺璐.校企合作创新动力机制与利益机制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19]詹美求,潘杰义.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问题的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08,29(01):07-08.

[20]李霞,宋素玲,穆喜产.协同创新的风险分摊与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2):03-15.

南京工业大学

本科生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