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绩效分析——以洋河酒厂为例文献综述

 2022-01-11 21:21:17

全文总字数:3671字

以下对“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绩效分析——以洋河酒厂为例”进行文献综述

1.国外股利分配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股利政策相关理论最初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60年的积累与发展,基本形成了完整与统一的理论体系。股利理论是人们对股利分配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总结。其核心问题是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的关系问题。国外对于股利政策主要分为股利无关理论和股利相关理论这两种较流行的观点。

美国财务学家Miller与Modigliani(1961)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1]。该理论认为在满足一定假设的前提下,企业资本结构与其价值无关,进而股利政策不会影响企业价值。该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完美资本市场的基础上,投资者不关心公司的股利分配,也就是说股利支付率不影响公司价值。虽然“MM理论”经过实践证明与现实相差甚远,但它的提出标志着股利政策研究进入了新时代。

Myron Gordon 和John Linter(1963)提出了与股利无关理论观点相反的“在手之鸟”理论。该理论认为用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投资者更喜欢近期有确定收入的股利,而不喜欢远期不确定的资本利得。该理论认为公司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是密切相关的[2]

Lintner(1956)通过对公司收益在股利、留存收益和税收之间的分配研究时提出“信号传递理论”,该理论作为股利有关理论的一个分支,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股利政策向市场传递出公司未来获利能力的信息,从而影响公司的股价,间接影响公司价值。Dyl Weigand(1988)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宣布派发现金股利后,公司风险降低,并且风险的下降与股息宣布前后的超额收益有关,证明股利政策具有信号传递效应。

Farrar和Selwyn(1967)提出了“税差理论”,该理论放宽了“MM理论”中税收无差异的假设,该理论认为由于普遍存在的税率和纳税时间的差异,资本利得收入必股利收入更有助于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基于此理论下,企业应当满足投资者偏好,选择低现金股利,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目的。

Fama、 Fisher、 Jensen 和Roll(1969)通过建立模型研究股票拆分对股价的影响提出了“股利信号理论”[3]。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Akerlof(1970)通过对二手车市场的分析,得出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结论,投资者通过对企业的各种信息分析得出的投资结论往往承担了更大的风险[4] 。John和Williams(1985)通过以税收负担作为信号的传递成本,证明股利分配能够更多地提示投资现金流的信息,同时对股票市场价值及股利公告效果都有明确的信息传递作用[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