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商誉减值问题研究—以艾格拉斯为例文献综述

 2022-01-13 22:19:26

全文总字数:7458字

文献综述

关于商誉内涵的研究

国外商誉的理论具有较长时间的研究,并且有着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因为商誉的研究方法不断地趋于完善。如三元论观点。最早在《会计理论》中提出,其中包含了好感价值论,总计价账户论和超额收益论等三方面,并且从对中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好感价值论是指要满足企业要对外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要给客户留下好美好的印象这两个条件,商誉才能被确定;超额收益论则认为,并购后的企业在未来通过自身经营获得的收益比同行业同一时期正常收益都要高出许多,高出的收益则体现了商誉的价值;总计价账户论是指在企业在未来保持持续经营,站在商誉计量的角度,企业的整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资产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也称作商誉。总的来说,三元论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商誉的本质,为后世人们研究研究商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商誉理论起步较为滞后,因此国内学者关于此的研究大多是借鉴国外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证方法,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的研究。如于长春指出商誉本质就是一个超额收益理论,葛家澎、杜兴强指出商誉概念的界定比较灵活,凡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都称为商誉。李奇警、张孝友认为商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超额盈利性等是国内学者对商誉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于商誉的理论还在进一步研究,通过对外国商誉理论的借鉴,加之以创造出符合国情的商誉理论。

会计专家杨汝梅(2009)先生认为,商誉能为企业带来超过预期的收益,如果把商誉看作一项永久性的资产好的话,就可以用货币计量其价值,有了价值商誉就和其他资产一样稳定、可以转让,同时商誉还影响着企业的利润,企业内部环境良好的话,商誉会为企业带来现金流,这就是商誉的特殊价值。

于长春(2010)指出商誉的本质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超额盈利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使营业利润能超过同一时间段同行业的水准。这种观点主要还是向三元论靠拢。但也有其他一些学者指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李玉菊,张秋生,谢纪刚(2010)认为商誉的本质是指一种能持续性遵守约定的能力,这样就能减少违约成本,节约企业交易是发生的费用,同时也能间接降低社会成本。但这一观点引起共鸣者较少。

葛家澎、杜兴强(2009)指出商誉概念的界定比较灵活,凡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事项,都能将其称之为商誉,在金额计量方面则是向总计价账户论靠拢,为并购成功后企业总体价值与并购前各个可辨认净资产相加后做差得出的金额。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