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准则变动对电信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1-19 20:42:59

全文总字数:2996字

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开始进行公允价值的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公开市场上自愿交易的价格更具相关性。尤其对短期持有的投资性金融资产而言,公允价值能更好的反映资金成本。但也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虽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同时可靠性也相应减少。

因为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充分,我国对公允价值一直采用比较谨慎的态度。1998年,我国首次在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由于市场监管的缺失和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很多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人为操纵利润,粉饰对外财务报告。2001年财政部修订八项具体会计准则,由公允价值转回账面价值计量,更加注重强调真实性和谨慎性,以规范市场秩序,遏制违法违规行为。2006年,FASB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构建了GAAP规范下计量公允价值的框架。为与国际准则接轨,2006年我国重新启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不断完善这一理论。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现行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就由于其信用损失确定的滞后性而备受质疑。IASB和FASB也一直致力于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

2014年7月24日,IASB发布的IFRS9正式引入预期损失模型,用以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预期损失模型是如实反映和经济后果至上相互妥协的结果。从预期损失模型的提出到最终出台历时5年, 其间不少争议和质疑。利用前瞻性信息进行减值的计提, 对现行的会计理论和框架实属不易。会计的首要职能是反映, 其对象是发生的经济活动, 所以, 发生在前, 反映在后。而判断依据需要获取相关的客观证据进行佐证。但是, 有时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而获得相关证据却不易, 所以会计的这种职能就决定了会计信息会存在滞后的问题。而不能及时反映往往会影响到经济后果。

在理想状态下, 如实反映和经济后果两者是可以兼顾的, 预期损失模型从理论上既能满足如实反映资产减值的要求又可以提供前瞻性的信息。所以, IASB在选择模型时是有所兼顾的在实际操作中, 预期损失模型如果要完全做到如实反映, 那么新的减值准则要么在IAS39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不能完全解决准则滞后性问题, 显然不符合IASB的初衷;反之又会因可操作性差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

最终形成的预期损失模型是一种妥协的结果。从一开始寻找新的减值模型开始, IASB就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试图在解决滞后问题的基础上, 增强可操作性, 提供更为审慎和前瞻的信息, 与财务概念框架所提倡的如实反映相违背。如果对准则进行评价的话, IFRS9并不能称得上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缺乏中立性和无偏性, 导致会计信息出现规则性失真。这将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经济上行时, 按照IFRS9的减值模型生成的会计信息将会低估资产和收益, 在经济下行时, 会计信息则会高估。

这看似可以缓解顺周期的效应, 有利于维护金融的稳定, 事实上并非会计的职责所在。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 由于各家金融机构对减值判断的信息有异, 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主观性, 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会给投资者、存款人和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